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昭君出塞”在元明清时期的文学讲述的开题报告《昭君出塞》是我国古代历史上著名的传说,描绘了公元前 209 年汉朝使女昭君在匈奴统治下的生活和经历,并在丈夫莫高窟王统治时期成功出塞回国的传奇故事。此传说自唐代开始在文学中流传,成为了一个经典素材,元明清时期更是有很多文人学者将其加以发掘和传承。作为元明清时期文学史的一个讨论领域,对于《昭君出塞》的讨论早在唐代就开始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登鹳雀楼》中就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其中的“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则是对昭君出塞故事的一个致敬。宋代有诗人黄庭坚的《昭君辞别赴汉军·杂吟》一诗,其中也描写了昭君同框桥分别之情。明代著名诗人辛弃疾的《鹧鸪天·秋如何》中也有“何处昭君怨,微风起故关”等描写昭君的句子。而清代著名学者戴震也在其著作《昭君出塞考》中对昭君出塞故事进行了深化探讨与解读。在元明清时期的小说、戏曲中,《昭君出塞》也是一个非常热门的题材。元代传奇小说《西华山记》中就有昭君出塞的情节,而明代的翰林院编修阮元也在《庐山谣》中改编了这一故事。清代戏曲《昭君出塞》更是在全国范围内演出,成为当时的一大名剧。总之,昭君出塞的故事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它既是历史事实,也是文学创作素材,影响广泛而深远。而元明清时期的学者、文人更是通过自己的文化眼光为这一传说添加了更为深刻的内涵和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