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酒文化印象【摘要】针对中国的酒的文化,探讨了酒与音乐、宗教、民俗之间的相互存在和依赖在文化历史的交汇点上,展示了在人类发展历史的过程中,离不开酒文化的存在,构成了丰富多彩的中国酒文化的宝库。中国酒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享誉中外。酒不仅是一种特殊的食品,而且融于人们的精神生活之中。成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形式。无论是在中国的传统还文化是现代生活中,酒文化都占据着独特的地位,是人类历史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酒文化是人类在酿酒和饮酒实践中所展示的各种社会生活,以及反映这种社会生活的各种意识形态,具有丰富的内涵和外延:从物质方面看,包括酿酒技术的发展、酒具的产生与演化等;从精神方面说,包括饮酒的风俗习惯以及宗教、伦理、政治、法律、文学和艺术等领域的泛文化现象。酒文化的特殊性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关键词】中国酒文化探讨宗教音乐先源于酿酒的技术工具和人的生活欲求,其中有科学,也有文化其次,因为酒对社会有调协作用,人们广泛用于诸多领域,如奖将士,婚丧喜庆,对酒当歌等,构成了丰富多采的酒礼、酒俗。一、酒与宗教在中国,酒精神以道家学派为源头。庄子主张,物我合一,天人合一。高唱绝对自由之歌,倡导“游乎四海之外”。这种追求绝对自由、忘却生死荣辱的风格,便是道家酒风的精髓所在。我国道教中的远古神灵深深浸染浓厚的酒文化特色。远古神祀宗教把酒作为祭奠神灵的重要贡品,还设有专门在宗教活动中敬酒事项的官职,称为“酒人”。所以,早期的道教受这种文化氛围的影响,不忌酒,道教中的历代仙真、历史人物中,出现与酒有不解之缘的人。至今仍广为流传的八仙故事即与酒有关。如唐代的李白、贺知章等“酒八仙人”。在《东游记》里,铁拐李、吕洞宾等八仙,“八仙”的传奇色彩,表达了道家的道德观念,即实现个体自由,对人生的向往和追求超然的境界的观念。道教的存在,也为古人提供了逃避现实的载体,使他们幻想酒后借仙丹妙药升于天国。与道教不同,中国的佛教反对饮酒。佛家认为,酒能乱性。故其经律中每每将酒譬喻为毒药,规定信佛人不得饮酒、不得尝酒等。它给人造成“花看半开,酒饮微熏”的境界。二、酒与音乐宗教为酒的存在披上了神秘的外衣,音乐就是酒的裙据,当酒作为一种文化精神在历史长河里翩翩习舞时,自然少不了音乐的裙带飘飘。综观中国几千年的音乐史,音乐与酒早就结下了不解之缘。在美酒飘香的屋里,配以绕梁的酒歌,是何等绝美的境界,从西周开始风、雅、颂歌曲经常被士大夫用于“乡饮酒礼”,至汉代的乐府歌曲,直接描写酒的不绝于世,如《陇西行》描写主人持酒待客的情景《相逢行》描写富贵之家豪华生活,饮酒作乐的情景到隋唐时期为歌唱而写作的诗句,如王维的“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1],这首琴歌在流传过程中成为一首古琴独奏曲。直至宋、元时期,描写酒的作品就更多了。元代的歌曲,散曲的曲牌甚多,与酒有关的,更是不计其数,如醉花荫、倾杯序、醉太白,以酒人词进行歌唱的现象屡见不鲜。[2]同时,酒在戏曲中,更是不可缺少的构成因素。在戏曲舞台上,酒与吃饭几乎是同义词,吃饭的器皿不是饭碗,而是用酒壶、酒杯来代替,请客吃饭,是唱“酒宴摆下”更有许多戏,是以酒或醉酒构成全剧主要情节。例如《武松打虎》、《霸王别姬》等。[2]在戏曲中,酒所起的作用大多是反面的,酒常常作为促发和强化戏剧性的一种媒介和手段。在中国音乐中,歌舞自成一家。在无数的斗争中,饮宴场上的酒,俨然是一种毒剂。“美人计”是家喻户晓的历史故事,大夫范多设“美人计”,寻得西施,使老师教之歌舞,导致夫差亡国。中国古代历史,还有以舞来决定功伐的。晋平公子想攻打齐国,派范昭去齐探情。范昭喝酒佯醉,要乐师演奏,遭乐师严厉拒绝,看到齐国乐师如此不畏权贵,范昭遂劝晋平公打消了攻打齐国的念头。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从古及今,各少数民族大都保留着酒礼习俗和歌舞文化。而酒与舞的结合,最能体现出各民族的生活习性和民族性格。在各民族的交往中,酒与舞被视为最隆重的接待,是最恰当、最美好的祝福和心愿。如蒙古族,无论是狩猎归来,还是放牧归来,都会和着悠扬的马头琴声,举杯对饮,翩翩起舞。傣族的“醉酒舞”,汉族的“把酒舞”,藏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