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从“改写论”角度看辜鸿铭儒经翻译活动的开题报告李初学的开题报告重点分析了辜鸿铭在儒家经典翻译活动中的“改写论”,阐述了其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并提出了自己的讨论思路和方法。以下是从“改写论”角度对李初学的开题报告进行分析。一、改写论的概念和历史渊源改写论是辜鸿铭在儒家经典翻译活动中提出的一个翻译理论,指的是在翻译古代经典时,应当根据时代背景和现代读者的需求,对原文进行改写,使其更符合现代人的理解和传达现代价值观。这一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辜鸿铭早期的翻译实践,尤其是他翻译《论语》和《大学》时的“活化”翻译方法。在历史上,改写论的思想与“流行文化”、“民族复兴”等潮流密切相关。二、辜鸿铭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李初学在开题报告中详细介绍了辜鸿铭的翻译观念和翻译实践。他指出,辜鸿铭认为翻译是一种“传化”的过程,是把一种文化转换成另一种文化的过程。他提倡在翻译中注重传播中国文化的精髓,但同时也要适度地进行创新和改写,以符合当代读者的需求和理解。在具体的翻译实践中,辜鸿铭采纳了多种方法,如概括性翻译、活动性翻译、注解和解释等,以使原文更加通俗易懂、生动有趣。三、讨论思路和方法李初学在开题报告中提出了自己的讨论思路和方法。他认为,改写论理论的核心在于“改写”,因此需要先对辜鸿铭的翻译实践进行深化分析,探讨其具体的改写策略、原则和方法。同时,还需要对翻译过程中的文化沟通、文化传承等问题进行讨论,以及与其他翻译家的翻译实践进行比较和分析,以寻找改写论的优势和局限性。在具体的方法上,李初学计划采纳文本分析、比较分析和社会学讨论等方法,以深化挖掘改写论的翻译思想和翻译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