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 超诊断基础 一、超声的基础知识 B 超的常见应用:疾病诊断、妊娠检查、背膘测定 I.超声波的几个物理量 超声的特性: 1) f > 20000Hz。临床诊断使用超声频率的高低由探头的频率决定,国内诊断常用的探头频率有1.25MHz、2.5MHz和5MHz 三种。根据不同的探查部位而选择使用。 2) 传播速度:超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介质密度越高,传播速度越快。在固体中大于液体,液体中大于气体 超声波在不同的介质中的传播速度 介质 超声速度(m/s) 介质 超声速度(m/s) 空气 332 肌肉组织 1568 水(37℃) 1525 脂肪组织 1436 肝脏 1570 骨骼 3380 超声在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与水相近。因此,在实践中以1500m/s 作为测定病灶深度的数。 波长:波长是超声和声波在一个周期时间内,波所传播的距离。 波长、频率与声速的关系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声速=波长×频率 因此,当声速一定时,波长与频率成反比,频率越高,则波长越短,其传播的距离越近,而对病灶最小直径的分辨力越好。所以,在实际探查中,不同部位选择不同的探头。 1) 通常对肝脏、胆囊、脾脏等软组织,用2~3.5MHz 的探头; 2) 眼及浅表部位的探查用5~10MHz, 3) 而头颅的探查则用0.8~2.0MHz。 II. 声阻抗 简称声阻,是介质密度与超声在其中传播速度的乘积。即:声阻 = 密度 × 声速 各种介质的声阻不同,固体的声阻最大,液体次之,气体最小。 超声波反射的强弱决于形成声学界面的两种介质的声阻抗差值,声阻抗差值越大,反射强度越大,反之则小。 III. 超声的主要物理特性 1、 束射性:即超声传播的方向性或指向性。超声由于频率高,且辐射面大于波长,因此从声源发出之后几乎全部成束状直线向前传播,具有良好的指向性。束射性主要与换能器晶片的直径大小、超声摇动的频率和超声束扩散角的大小有关。换能器晶片的直径大于超声波长很多倍时,发时的超声就集中射向一个方向,即成束性好。扩散角及超声束在近场以后扩散的角度。扩教角越小,频率越高,超声束的束射性越好。 2、透射:超声穿过某一介质或通过两种介质的界面而进入第二种介质内称为超声的透射 (transmission)。除介质外,决定超声透射能力主要因素是超声的频率和波长。 超声频率越大,其透射能力(穿透力)越弱,探测的深度越浅; 超声频率越小,波长越长,其穿透力越强,探测的深度越深。 因此,临床上进行超声探查时,应根据探测组织器官的深度及所需的图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