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的困境:中国产业工人的悲剧性生存 田文林 2009 年12 月,美国《时代》周刊曾将中国产业工人作为年度人物,用以褒奖勤奋的中国工人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卓越贡献。然而,时隔不到半年,全球知名的电子代工企业富士康公司就接连发生跳楼自杀事件,由此使中国产业工人的生存状况成为各方关注焦点。富士康公司不同于简单的血汗工厂,据说公司门口每天都有人等着进厂工作的机会,资方也向媒体记者展示了他们的生活和休闲设施,以此证明员工的待遇并不算差。然而,唯其如此,富士康事件才更深刻地折射出当前中国产业工人的悲剧性生存状态。 “工人阶级贫困化”正在成为现实 富士康悲剧事件频发,直接原因是工资水平太低,不足以支撑起工人养家糊口的担子。而其背后的根源,则是因为工人遭受着国内和国际两个资本阶层的双重剥削。 懂得一点政治经济学 ABC 的人都知道,工人工资实际是支付的劳动力价格。一般来说,劳动力价格至少要包括三个部分:劳动者养活自己的费用,劳动者养活家庭和子女的费用,以及劳动者的教育培训费用。改革开放 30 年,当许多家庭已实现轿车入户,很多富人开始越洋采购奢侈品时,而那些真正创造产值的生产工人,却没能相应地提高工资水平。据官方报道,劳动报酬在 GDP中的所占比重连续 22 年下降。中国体改研究会网站发表的一份《世界工资研究报告与借鉴》报告也显示,中国最低工资是人均GDP的25%,世界平均值为58%;中国最低工资是平均工资的21%,而世界平均值为50%。另据郎咸平测算,按小时计算人均工资,德国排第 1 名,30 美元/小时;美国第 2 名,22 美元/小时;泰国是2 美元/小时,而中国是0.8美元/小时,排在世界最后。在此大背景下,即使富士康公司工资比同行略强,实际仍非常有限。据媒体披露,一般员工底薪 900~1200 元,想挣钱全靠加班加点。有人测算了一下,这些员工除去各种必要开支,每月结余不过 500 多元。靠这点钱来养活父母和儿女,几乎不可能或只能维持最低生存线水平。说到底,富士康工人与工厂大门外那些等候工作机会的劳动者,不过是“较差”与“更差”之间的区别。这种场景让我想起了以前在政治经济学课本中描绘过的事实:大量剩余劳动力的存在,犹如巨大的劳动力蓄水池,可以使资本家根据需要增减。而且,工厂外的闲赋劳动力,也使资本家更有理由加重对厂内工人的剥削。郭台铭来大陆设厂的原因是一句很出名的话:“在台湾请一个工程师的钱在大陆可以请 80 个作业员”。 当前中国的情况非常独特。改革开放后,资本的力量几乎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