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职报告(陈秋琼) 教育论文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XX 县区湖镇中心小学陈秋琼 2004 年 10 月 15 日 小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XX 县区湖镇中心小学陈秋琼 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确,恰当地朗读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而且还可以发展学生的语言,提高思维能力,使学生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美的享受、美的熏陶;同时,朗读也是一种艺术再创造的过程,它使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有声有色的口头语言;它既可以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记忆,又可以帮助学生积累大量的词汇和句子。由此可见,朗读在语文教学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那么如何培养小学生的朗读兴趣和能力呢。我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范读诱发 如果说利用鼓励可以唤起学生的读书愿望,那么教师声情并茂的朗读会激起学生仿效的意愿。如果教师在为自己的学生朗读时,绘声绘色,读出感情,读出音韵,读出意境,引人仿效,展现了朗读本身所具有的有益性和愉快性,那么既能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过来,又使师生情不自禁地共同进入角色。如教《十里长街送总理》这篇感情色彩很浓厚的课文时,我先让学生合起书本,然后用低沉、悲伤的语调范读:天/灰蒙蒙,又阴/又冷,长安街两旁的人行道上,挤满了男女老少,路/是那样长,人/是那样多,向东/望不见头,向西/望不见尾""让学生体会到字里行间充满了哀悼之情;体会到朗读的魅力。进而对文章的内容产生真切的感受。实践证明:教师朗读示范得好,学生则十分喜欢听以及模仿,教师的朗读示范,可以将无声的书面语言变成富有感情色彩的口头语言,激发他们想去仿效朗读的愿望,从而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和水平。 二、指导有度 适当的指导有利于学生朗读兴趣和能力的培养。在以往的朗读教学中,我们经常发现这样的情况:老师在课堂上对朗读要点分析得很透彻,可学生在朗读中对语言文字的感受仍没有多少理解,甚至许多学生在读了几百篇课文后,连最基本的听、说、读、写的要求也达不到,只是了解故事大概内容而已。叶圣陶老先生说过:“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学习朗读, 主要不是依靠理性分析,而是靠语言的直接感受和积累。所以说,对于教师而言,必要的读中指导不可缺少,但不宜过度。如教《秋天的怀念》这篇课文时,在朗读上不用过多的讲解,只要指导学生带着文中的作者就是自己的想像去朗读。结果很多学生读着读着自然而然的就把母亲对儿子的关心,儿子对母亲深深的愧疚读出来了。朗读完后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