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教学楼基础工程的加固处理 摘要。本文首先通过工况分析,质量事故原因调查分析,对几种方案进行比较分析,确定了锚杆静压桩加固方案。其次详细论述了该工程锚杆静压桩的设计、施工过程,最后对加固结果进行了总结。 关键词:桩基础;锚杆静压桩;加固 1 工程概况 华南某地区一教学楼为纯框架结构,无地下室,地上主体六层,局部七层,平面呈“ [”形。框架柱网尺寸最大为5000mm×9000mm,采用内走廊,占地面积约 3000m2,建筑面积约 13000m2,抗震设防烈度 6 度。设计有一条伸缩缝,在纵向中间。共计 92 根柱。 本工程所属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建筑整个场地经过人工回填,回填前为岗丘冲沟,局部为水库,水库回填前未抽水,设计人员根据地质条件,将基础设计为主要是单桩单柱形式的人工挖孔桩基础,持力层为第 5 全风化砂岩、6 层强风化砂岩。除伸缩缝处为 2 柱一桩外,其余为每柱一桩,共计 88 根人工挖孔桩,桩直径为 900mm、1000mm、1200mm、1500mm 等 4 种,设计承载力最大的达 6800kn。 2 人工挖孔桩检测结果及处理方案 在施工人工挖孔桩时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成孔状态极为不好,经过动测小应变的检测发现:Ⅰ类桩 65 根、Ⅱ类桩 7 根、Ⅲ类桩 15 根、Ⅳ类桩 5 根。经分析造成质量事故的主要原因为: 1、操作工人在混凝土配置搅拌时随意性大,导致部分混凝土强度不足; 2、桩孔底部的积水、沉渣没有清理,导致桩承载力不足; 3、混凝土浇注时下料没有采用溜槽或串筒措施,致使自由下落高度超出规范要求,混凝土在下落过程中已离析,桩底部石子周围砂浆严重缺失。后经抽芯取样也验证了这点。对Ⅳ类桩加桩处理,对部分Ⅱ、Ⅲ类桩进行抽芯取样验证;并进行大应变检测,取得承载力的近似值;在对 5 根Ⅳ类桩增加 9 根人工挖孔桩后进行小应变检测又出现 6 根Ⅲ类桩;对部分Ⅱ、Ⅲ类桩进行的大应变检测的近似承载力结果为Ⅱ类桩的近似承载力比设计值均超过 40%以上。Ⅲ类桩的近似承载力比设计值低,其中相差最大的为 1348kn。针对上述情况采取以下措施 2.1 继续采用人工挖孔桩加桩。经过前面的教训,存在成孔困难,工期较长,花费大的缺点; 2.2 采用静压桩加桩。设备笨重、占地大、进出场费高、占用工期,花费大; 2.3 灌浆法地基土加固处理。由于桩承载力不足的主要因素之一是桩底泥浆的缘故,且浆液流动方向难以控制、质量不易保证,且占用工期; 2.4 锚杆静压桩法。利用现有桩先施工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