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30年的回顾与展望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科研工作取得累累硕果,理论和方法多有建树,田野调查成果显著,国际学术沟通不断扩大。本文重点回顾了民族学人类学界围绕学科建设和一些重大理论问题及现实问题所展开的讨论。作者认为,中国民族学人类学的学科体系目前还不成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田野调查的科学性以及科学讨论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关键词:改革开放 学科史 民族学 人类学作者何星亮,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讨论所宗教文化讨论室主任,讨论员;湖北民族学院特聘教授。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南大街 27 号,邮编 100081。改革开放 30 年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界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强烈的事业心,在思想上拨乱反正,正本清源;在行动上继往开来,开拓创新。学术活动空前活跃,学科建设成就显著,各类人才层出不穷。田野调查内容广泛,有价值的民族志著作不断问世。理论探讨百家争鸣,创新性的论著屡见不鲜。应用讨论形式多样,为民族地区的现代化建设做出了贡献。国际间的学术沟通也日趋频繁,合作调查讨论不断增多。改革开放以来的这 30 年,民族学与人类学讨论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就,成为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进展史上的黄金时代。本文主要就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 30 年来的主要成就做一简单回顾,并就未来的进展做一展望。一、主要成就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民族学与人类学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如下几方面:(一)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与人类学学科体系众所周知,20 世纪 50 年代之后的一段时间,尽管一些学校开设了民族学课程,培育出一批民族学科研和教学人才,许多学者都参加过民族学调查并从事民族学讨论,但“民族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不仅未得到承认,而且还被视为资产阶级伪科学受到批判。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期间,民族学被取消,教学和科研被迫中止。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民族学得到恢复和进展,成为一个独立的社会学科,并初步建立了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学学科体系。1.重建和新建民族学与人类学学术团体。1934 年 12 月 16 日,旧中国民族学会在南京中央大学成立。1949 年,该学会迁往台湾。新中国成立后的 20 年间,未成立自己的民族学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先后成立了四个与民族学人类学有关的学术团体,分别是 1980 年 10 月成立的中国民族学学会(后下设汉民族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