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学习成绩的5 个非智力因素 除了努力、智力,还有什么会影响到学生的成绩呢?很多老师、家长只是一味地强调要孩子努力,让孩子上补习班,殊不知,脑科学和心理学规律研究表明,孩子的情绪、同伴支持,孩子的自尊,家庭的环境,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今天我们带来了北京师范大学教授边玉芳的一篇文章,里面阐述了很多有意思的现象,影响孩子成长的,影响孩子学习成绩的,不只是努力和智力,还有情绪、习惯等其他因素。与智力与努力相比,也许这些因素对孩子成长更重要。 “在学校,老师每天叮嘱认真学习、按时完成作业;回到家,妈妈还问学习怎么样?班里排第几?周末各种班都排满了,课外书也不让看……” “学生的任务当然是学习了,其他的以后再说……” 很多家长和教师高度关注学生的学习与智力发展,却忽略了孩子情绪和同伴交往等能力的发展。但实际上,后两者也会影响到孩子的学习成绩。 笔者曾对一批初一年级的学生做过 3 年追踪研究,关注初一成绩不好的“后 1/3 学生”与成绩较好的“前 1/3 学生”的发展变化情况。研究发现,两类学生随着年级升高成绩差距渐渐增大。后 1/3 学生与前 1/3 学生的认知水平、感受到的社会信任与支持包括来自教师和同伴的信任支持在刚入学时差距不大,随年级升高差距扩大;后1/3 学生的学习自信心较低,正向积极情绪比前1/3 学生低,负向消极情绪比前1/3 学生高,并随年级升高不断扩大;后1/3 学生父母往往是低学历、高独裁、低期望、低亲密的…… 学生是“完整的个体”,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提升学习兴趣,发展学习能力。在完成学习任务的同时,更需要交往,发展自己的爱好与特长,形成客观的自我评价,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察觉自我与他人情绪的能力,能调控自己的情绪,这些与学习同等重要。 大量研究发现:情绪会影响大脑功能的实现,对大脑功能起到促进或阻碍作用。当孩子处于愉悦、轻松的情绪中,能更好地保持注意力集中,学习效率和效果更高;当孩子处于紧张或烦躁的情绪中,很难专注于学习。 心理学研究一致认为,与同龄人交往对学生的身心发展有重要的作用,且不可替代。研究结论还告诉我们,学习时间并不是影响学习成绩的唯一因素,两者不是同步增长的关系。在学习时间达到一定量之前,学习时间越长,成绩越好,但达到一定量后,时间越长,成绩不升反降。这些研究结果都说明,学生在不同领域中的发展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我们不能厚此薄彼,把学生各方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