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诗词鉴赏 2002 年高考诗词鉴赏题考的是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李白的这首绝句所表达的是思乡之情,从题材的分类上看,属于“乡思”类。 明朝的胡应麟在《诗薮》中说:“作诗不过情、景二端”;王国维亦云“一切景语皆情语”,因此,在鉴赏写景诗词时首先要缘景明情,紧紧抓住“情”这一牛鼻子不放,由此解题,才算进入解题的大门。 但仅仅入门还是远远不够的,还须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才能登堂入室。 一是要领会诗的主题,了解诗人的立意。黄彻在《蛩溪诗话》中曾说过:“昔人论文字,以意为主。”写诗填词何尝不是如此?写景诗词的创作又何尝不是如此我们不妨先看一看祖咏的《终南望余雪》“终南阴岭秀,积雪浮云端。林表明霁色城中增暮寒。” 诗人站在长安的城楼上,遥望终南余雪,想到“下雪不冷化雪冷”想到长安还有许多贫穷的百姓,他们缺衣少食,能否在饥寒中度过难关。其关心民瘼之意,隐含其中,所以清代的王渔洋称之为咏雪的“最佳”作品。这是为什么呢因为诗人并没有将“意”和盘托出,而是通过最后一句抒发感慨来透露,显得十分宛转。唐末诗人罗隐的《雪》中有两句诗云:“长安有贫者,为瑞不宜多”,所表达的主题与之相同,但罗隐的诗句缺乏此诗的含蓄蕴藉,写得太白,没有回味。这种诗自然是不会拿来做高考试题用的。立意的问题解决了,写景诗词的意境、情景交融的抒情手法也就迎刃而解了。例如,可以用张旭《桃花溪》(隐隐飞桥隔野烟,石矶西畔问渔船。桃花尽日随流水,洞在清溪何处边?)出一道题:“诗中所描写的桃花溪景象表现出诗人对陶渊明“桃花源”的一种什么看法?”就应从立意上来作这样的回答:“诗人对世外桃源心存疑问,以‘隔野烟’和‘随流水’写出了桃源既神秘又虚无飘渺;以‘何处边’提出质疑。”二是要从结构上将写景诗词看作是一幅画,融绘画欣赏技法于其中。即以王维的《汉江临眺》为例来加以阐析:其诗曰“楚塞三湘接,荆门九派通。江流天地外 山色有无中。郡邑浮前浦,波澜动远空。襄阳好风日,留醉与山翁。”这首诗便是作者融画法于写景诗的杰作,全诗气势雄伟,意境阔大,既富诗情美,又富绘画美首联写汉江境域的辽阔,气势宏伟,境界壮阔。这是一幅巨画的背景,诗人以诗家的眼光,画家的笔法,先勾勒出一个轮廓充分体现出绘画的构图美。中间两联着意写水势的浩淼,是这幅巨画的主画面。诗人没有采用一般的形容手法,而是富有创造性地从倒影着手,刻画出水中的世界。颔联先写江水奔腾东去,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