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自己的良心元宵佳节,王老汉家中好不热闹,大女儿二女儿两家六口,加上去年年底刚结婚的小女儿及女婿,还有正在上大学的小儿子,一大家子全到齐了,但用王老汉的话说,就是还缺一位儿媳妇。吃完团圆饭,大家针对儿媳妇的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场面热闹非凡,尤其是几位女婿将王老汉逗的是喜笑颜开。电话铃声响起,丝毫没有影响大家的兴致。王老汉保持着脸上的笑容,拿起话筒轻松的喂了一声。只是接个电话而已,大家并没有在意,仍在快乐地争吵,老伴发现王老汉的笑容僵硬了几秒钟之后,脸色逐渐沉了下来,她意识到有事发生,便跟儿女们使了个眼色。又过了几秒钟,整个屋子都静下来了,大家的目光都转移到王老汉的身上,只有两个小孩子不知发生了什么事,莫名其妙的东张西望。只见王老汉神情庄重的说了几句,放下电话。儿女们发现,父亲眼中闪着泪花。电话是养老院院长打来的,就在刚才王老汉与儿女们吃团圆饭的时候,王老汉70岁的大舅子范学斌在养老院里静悄悄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早在半年前,范学斌就意识到自己时日不多,便向养老院院长交代了自己简单的遗愿丧事由二妹夫王学昌全权负责。尽管范学斌还有一个妹妹及六个堂弟。范学斌死前作出这种决定,常人是很难理解的,丧事为何要交给二妹夫王学昌处理,难道大妹一家和六个堂弟还抵不过一个姓王的二妹夫么?王学昌出生于随州市唐县镇,三代单传,5岁丧父,和母亲相依为命。母亲为人精明勤快,王学昌也懂事得早,母子俩日子倒也过得去。小学一、二年纪,王学昌成绩优异,一直在班上担任班长,这对辛苦操劳的母亲是一种莫大的安慰。无奈,天有不测风云,小学3年纪的时候,王学昌得了一种怪命,全身皮肤不同程度的溃烂,母亲带着他四处求医,本来就不富裕的生活变得更加拮据。经过两年的医治,病是好了,学业却荒废了。病愈后的王学昌更加懂事,主动帮母亲一起分担家务。在当时,这种没有依靠的母子家庭时常会受到别人的欺负。种田放水,只能排在最后,过年时公家鱼塘分鱼,也只能拿到最差的一份,当时连三岁的小孩子都敢对王学昌母子大呼小叫,年幼的王学昌深深体会到无依无靠的不幸,这也成为半个世纪后,他不顾自己花甲之龄,辛勤照顾半身瘫痪的范学斌的主要原因。王学昌没什么文化,家境又贫困,虽然小伙子长的还不错,附近却没有女孩子愿意嫁给他。直到26岁时,王学昌才经人介绍与邻乡的范学英相亲!范家有一男两女,老大范学斌比王学昌大十岁,原来结过婚,但后来女方嫌家里太穷,孩子也没生下便与他离婚了,倔强的范学斌从此不再考虑结婚之事,一直与父母住在一起,老二范学琴已嫁给历山镇一个小学教师为妻。范家父母虽对王学昌这个既孝顺又勤快的小伙子没什么意见,但范家是大户,范学英同辈的几个堂兄弟都不看好王学昌这个没前途的文盲,因此对王学昌百般刁难!就连范学英的亲姐姐范学琴也极力反对这桩婚事。范家父母一时也拿不定主意!范学斌本就心地善良,又经历过一次失败的婚姻,因此对王学昌感到非常同情,最终通过范学斌的努力,成全了王学昌与范学英的婚事。王学昌心存感激,自此对这个大舅子如同自己的亲哥哥一样对待!然而范学琴及几位堂兄弟却依然看不起王学昌,因此,王学昌与范学英结婚后,得不到范家太多的帮助,依然没能改变被欺负的局面。忍无可忍,年近40的王学昌决定搬家到60公里外的安居镇。50岁的范学斌与年迈的父母如何安置,成了当时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当时王学昌已养有三女一子,夫妻俩都没读过多少书,唯一的经济来源就是靠种地,范学琴养有三个女儿,但丈夫是小学教师,还种有一片果园,家境比王家好得多,本来范学斌父母打算由范学琴赡养,范学斌则去王家居住,但范学琴却不愿吃亏,他们想要范学斌留在家中,父母由王学昌赡养,因为范学斌还有一定的劳动能力。善良的王学昌接受了范学琴的要求,但他不愿让范学斌与父母分离,最终决定范学斌与父母都由自己来赡养。王学昌一直认为自己受欺负是因为当初没读过书,所以虽然他养有三女一子,但他却不象别的父母那样重男轻女,他要让每个孩子都读上书,让孩子们日后都能出人头地。然而一家十口人的生活,还有四个孩子的学费,仅靠种田是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