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说我是坏孩子 ——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 一、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概述 (一)概念:情绪和行为障碍儿童指他们的行为在没有智力障碍和精神失常的情况下与其所处的社会情境及社会评价相违背,在行为上显著地异于常态,且妨碍个人对正常社会生活的适应。 (二)具体含义 1.既不是由智力、感官残疾,也不是由健康条件引起的学习低能; 2.不能与同龄人、伙伴、家长、教师建立或维持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 3.在正常的情况下,也会出现过度的情绪困扰和令别人难以接受的行为方式; 4.长期伴有不愉快的心境和抑郁、沮丧、压抑感; 5.有无意识的抵触行为和不合群的孤僻感。 二、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症状 1.冲动性、攻击性的反应 2.孤独与退缩反应 3.学习障碍 4.多动症(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 5.反社会行为表现 三、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分类 1.障碍程度分类 从情绪困扰和不良行为的程度上可将问题儿童划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三类 。 2.控制程度分类 从情绪与行为的控制程度上来划分,可分为超控制与低控制型两大类。 3.障碍行为后果分类 按行为的后果和错误的性质来划分,情绪与行为障碍可分为非社会性行为和反社会性行为两大类。 四、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心理特征 (一)认知的不协调 1.认知过程与内容的不协调,包括思维缺失和认知偏差 2.认知成分与认知方式不协调 3.认知、情感、意志行为不协调 (二)负性情感体验强烈 挫折感的不断增强 (三)自我中心倾向明显 思维缺失,是指在认知活动中对问题的分析理解,思维所占比率较少,记忆不能为思维提供充分的信息,感知信息在认知决策中所占比率较大,导致理智缺失现象。 认知偏差,是指儿童和青少年对问题及问题情境错误地信息加工和解释,导致错误的判断。 挫折感不断增强,形成需要——挫折、行动——挫折、目标——挫折之间的恶性循环。过强的挫折感会助长儿童的攻击性行为。 自我中心倾向严重,自我认识能力较差,自我控制能力薄弱,缺乏调节和控制自己思想感情、举止行为的能力,克服困难的勇气不足。 五、情绪与行为障碍儿童的成因 长期以来,人们认识到基因会影响到儿童的生理特征。只是在近期以来,人们才弄清楚,基因还会影响到他们的行为特征。许多研究结果都表明,基因的变化可能是导致人的行为改变的一个重要因素。染色体的变异可能引起严重的行为问题。有两种类型的情绪行为障碍与基因很牢固地联系在一起:抑郁症和精神分裂症。虽然基因所传递的准确的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