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我在国外学摄影

我在国外学摄影_第1页
1/21
我在国外学摄影_第2页
2/21
我在国外学摄影_第3页
3/21
我在国外学摄影(一)理性与感性 OFPIX, 沙龙 — By 任悦 on July 15, 2010 at 8:22 am 这是我在国外学摄影系列的第一篇文章。事实上,我们在探讨如何在国外学摄影这个话题的时候,也是在讨论如何在一种规范的学风之下学习观看,“看的规矩”是否存在,如何存在,摄影中的理性(自觉)与感性(直觉)如何平衡。 曹良宾的这篇文章正是围绕这个话题展开的,他对“一种可阐释的观看”提出质疑,在文末,那个有关“天真”的故事显得意味深长。 感谢曹良宾的参与,希望更多的朋友分享你们的学习心得。 分享者:曹良宾,曾在台湾视丘摄影艺术学院学摄影,目前在美国纽约 Pratt学院攻读摄影MFA。来自台湾 个人博客:这里 个人网站:这里 MFA 学什么?教什么? (MFA 为 Master of Fine Arts 的简称,一般译成美术、或艺术创作硕士。) 以我有限的了解,美国大学提供的 MFA课程,多为跨学科 (interdisciplinary)的学习。虽然我申请的是摄影的 MFA,但实际上每学期摄影的必修课只有一堂。我可以任意选修其他艺术学科的课,毕业展里头就算一张摄影作品都没有也没关系。想做什么,自己作主,自己负 责。 Inner/city 曹良宾摄 「作品背后的动机是什么?」「你希望观者怎么看你的作品?」「你所拍的,所关心的究竟是什 么?」上述几个问题,是 MFA学生常碰到的问题。对不少美国的同学来说,面对这样的问题时,多能侃侃而谈。就算偶尔遭受到批评,也多能解释自己的想法,即便有时候听起来像是自我防卫。 摄影评论与 New Forms的课堂,主要以此讨论、问答的方式进行。这里的老师同学大都十分和善客气,也会建议一些与你想法接近的艺术家作 品。简言之,MFA学习的过程中,学生得学会如何清楚表达自己做的是「什么」(what do you do),发展出一套自己的系统或说词。我感觉,在这里做一件事情或作品,似乎一定得要有「自觉的、清楚的理由」(conscious rationale)。若你无法一一答辩解释,或是气定神闲的合理化,那么将会给人思考不成熟的感觉„,至少是我在这里的个人经验。当然,有时候是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 也许 Pratt 的老师是希望学生思路清晰,论据充分,同时提供更多作品的参数 (parameter),以帮助观者了解作品。但是,我总会怀疑这些创作者主动提供的参数与作品本身的关连性,也对这样的教学方式所强调的价值有些困惑。 我怀疑艺术可以被证明,或创作过程中的所有经历与思维可被言明。有些时候,那些听起...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我在国外学摄影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