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品读《红楼梦》有感读后感 1100 字 几帘幽梦,似荡气回肠,似缠绵悱恻,如一曲离殇,缠缠绵绵,如诉如泣。一曲终了,曲尽人意,余音缠绕。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却奈何这人间世事难料,人生无常。 黛玉与宝玉,本是情投意合,情意绵绵。可天不由人,一出偷梁换柱计使两人痛失所爱,黛玉含泪焚诗,含恨归去,从此阴阳相隔,宝玉疯疯傻傻,后看破红尘,削发为僧······ 瞬息繁华忽碾尘,聚散浮欢相闻罢,总翻离恨。人生繁华,却终有看破红尘。正如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掩卷长叹,我不禁由此想到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多少英雄豪杰,有哪一个,不是如此情怀? 《红楼梦》写女娲补天时剩下一块未用,便弃。此石见独自己“无材”遂自怨自叹,后被一僧一道携到红尘中经历一番,而有了《石头记》一段故事。这块“不堪入选”的石头即是作者自况:曹雪芹在曹家复兴之时,力图进取,以“补苍天”。无奈,时至清代,中国封建社会开始走下坡路。正当曹雪芹感到迷惘时,曹家再次被抄,一败涂地。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曹雪芹自此心灰意冷。所以,在落魄的曹雪芹心中色空思想虚无主义逐渐壮大,而入世思想却日益消退,直至彻底崩溃。即便如此,他的作品依旧在今日成为了千古绝唱,在几千年的文学著作里,经久不衰。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 国外的伟大艺术家,梵高,亦是如此。他的作品深深影响了二十世纪的艺术,拥有一种孤独,疯狂,燃烧的感情,透析出浓冽的孤独感与生命力。可是谁又能理解当时的他心中对精神病的恐惧和对前途的迷茫,他生活失意,在巨大的孤独之中创作出的画却无人赏识。但他死后,他的作品却对 20 世纪的艺术有着深远影响。 《离骚》作者屈原所生活的时代是个悲剧的时代,在那个时代里,屈原是格格不入的,他生性豪放,欲成就一番事业,于是,他努力、勤恳的工作着,颇得怀王的宠爱,也升官加爵,开始平步青云,然而,得到君王的过分宠信却并非好事,屈原终于还是被放逐了,可是他仍心怀楚国,一心想担当起挽救国家于危难颓败的重任,可是,即使怀王驾崩,顷襄王继位,屈原仍不得志,甚至被免去所有官职。当国破家亡时,屈原选择了以死告慰祖国的在天之灵,他怀揣石头,投向汨罗江,结束了他的一生。但他的精神却被后人所传颂…… 现在的很多大学生,认为自己拥有才华,便急功近利,急于施展才华,面对不如意和失败,就觉得人生无意义,消沉终日。还有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