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册测绘师资格考试--测绘案例分析--海洋测绘1海洋测量1.1海洋测绘的任务和内容(P38)[熟悉]:对海面水体和海底进行全方位、多要素的综合测量,大气(气温、风、雨、云、雾等);水文(海水温度、盐度、密度、潮汐、波浪、海流等);以及海底地形、地貌、底质、重力、磁力等各种信息和数据;绘制成不同目的和用途的专题图件,为航海、国防建设、海洋开发和海洋研究服务。海洋测绘内容:主要包括海洋大地测量、海洋重力测量、海洋磁力测量、海洋跃层测量、海洋声速测量、海道测量、海底地形测量、海图制图、海洋工程测量等。海道测量的任务是进行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获取海底地貌、底质情况和航行障碍物等资料。海道测量的主要内容有:(1)控制测量;(2)进行水位观测,确定平均海面、深度基准面和计算水深测量时的水位改正;(3)进行水深测量、助航标志的测量、航行障碍物的调查探测、水文和底质测定;(4)海岸地形测量。1.2海洋测量基准(P38)[熟悉]:海洋测量基准包括大地(测量)基准、高程基准、深度基准和重力基准等。(1)坐标基准:2000国家大地坐标系(cgcs2000)。(2)投影:高斯-克吕格投影和墨卡托投影。(3)高程基准:1985国家高程基准。(4)深度基准:理论最低潮面。1.3海洋测量技术设计(P39)[掌握]:(一)海洋测量技术设计的主要内容:(1)确定测量目的和测区范围。(2)划分图幅及确定测量比例尺。(3)确定测量技术方法和主要仪器设备。(4)明确测量工作的重要技术保证措施。(5)编写技术设计书和绘制有关附图。(二)技术设计工作步骤:(1)资料收集和分析(2)初步设计、(3)实地勘察(4)技术设计书编制1.4海洋控制测量(P39)[掌握]:海洋平面控制测量的方法有:三角测量、导线测量、卫星导航定位测量等。海洋平面控制点分为:海控一级点(h1)、海控二级点(h2)、测图点(hc)。海控点的分布应以满足水深测量和海岸地形测量为原则。海控一、二级点布设的方法主要采用gps测量、导线测量和三角测量,测图点可采用gps快速测量法、导线、支导线和交会法测定。海洋高程控制测量的方法:(1)几何水准测量(2)测距高程导线测量(3)三角高程测量(4)gps高程测量1.5深度基准面的确定(P39)[掌握]:确定深度基准面的基本原则:(1)充分考虑船舶航行安全。(2)保证航道或水域水深资源的利用效率,衡量航道水深资源利用率的尺度就是深度基准面保证率。(3)相邻区域的深度基准面尽可能一致。我国采用理论最低潮面作为深度基准面,深度基准面的高度从当地平均海面起算。1.6海洋测量定位(P39)[了解]:海洋定位通常是指利用两条以上的位置线,通过图上交会或解析计算的方法求得海上某点位置的理论与方法。海洋定位的方法主要有:(1)光学定位(2)无线电定位(3)卫星导航定位(4)水声定位1.7水文观测(P39)[熟悉]:海洋水文观测是指在某点或某一断面上观测各种水文要素,并对观测资料进行分析和整理的工作。观测内容:观测海水温度、盐度、密度、含沙量、化学成分、潮汐、潮流、波浪、声速等要素,为编辑出版航海图、海洋水文气象预报、海洋工程设计以及海岸变迁和泥沙淤积等海洋科学研究提供资料。1.8水深测量(P40)[熟悉]:(一)水深测量的主要方法:测深杆、测深锤(水铊)、单波束回声测深、多波束回声测深、机载激光测深等。(二)水深测量的工作流程(1)水深数据采集(2)水深数据处理(3)水深成果质量检查(4)水深图输出等1.9水下地形测量(P40)[熟悉]:(1)潮位站布设和潮位观测(2)测量准备(3)测量过程(4)测深数据处理(5)精度评估(6)图形绘制1.潮位站布设和潮位观测潮位站布设和潮位观测的技术要求有:(1)潮位站布设密度应能控制全部测区的水位变化。相邻潮位站之间的距离应满足最大潮高差不大于1m,最大潮时差不大于2h,潮汐性质基本相同。(2)潮位观测间隔应至少30min观测一次(于整点和半点记录),高、低平潮及其前后1h和水位异常变化时,每隔10min观测一次,并读至厘米,时间读到整分;水位观测误差不应大于2cm;顾及测区潮时差影响,当采用双站或多站改正水位时,潮位观测时间长度应比水深测量作业时间提前并靠后各1h。(3)深度基准的确定。潮位站的水位应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