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创新、焕发工人文化宫的青春活力曾经承载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工人文化宫,自上世纪 50 年代初建立,至今已有 60 多年历史。从红红火火到已显冷清,除时光流逝和时代客观变化外,不能适时地改革创新并与时俱进是主要原因。为此,通过梳理和剖析,找出主要问题,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让工人文化宫重新焕发新时代的青春活力。改革创新工人文化宫青春活力曾经承载几代人青春记忆的工人文化宫,经历了欢歌笑语的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文革后红红火火的八十年代,随时代变迁,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后出现举步维艰的九十年代,以及市场经济大潮下迫于生计不得不“以商养人”走进 21 世纪初的变化过程。目前,虽作为公共文化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机制、队伍、内部管理、保障条件、运营模式和活动品牌等诸多方面跟不上时代发展,而面临尴尬局面。当前,全国大多数文化宫由于机制陈旧、队伍老化、管理落后、经费保障不足等原因,面临生存困境,不能很好体现自身职能及发挥公共文化公益性、均等性作用;也不能满足新时期广大职工多样性、多元化和求新、求异等不同层次、不同兴趣的文化活动需求。为此,有必要对现状进行梳理和剖析,找出制约事业发展的主要问题,用改革创新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和推动事业健康可持续发展,让文化宫重新焕发新时代的青春活力。一、现状1. 优势首先,工人文化宫 60 多年的历史表明其具有广泛影响的平台优势。知名度大且深远,一直以来,在广大职工中认可度高,可信度强,在我国职工文化活动中一直处于中心地位。其次,鉴于起步较早,党和政府重视及作为工会工作的重要载体,文化宫一般都拥有处于城市中心位置的活动场地优势。房屋、设备等场所条件优越,交通便利,有利于广大职工参与各类活动。另外,文化宫建设纳入国家公共文化服务范畴,其人员为事业编制身份,具有提升人才队伍的政策优势和吸引力。平台优势、场地优势、人员身份等优势表明,工人文化宫现仍然具有自身条件优势。2. 劣势作为已有 60 多年历史的事业单位,因长期受计划经济管理方法和运行模式影响,以及历史沉淀下来的各种利益牵制,加上事业单位在性质、经费保障、人员身份、设岗聘任、工资、奖励和福利待遇分配等体制局限,存在机制不灵活、运行模式陈旧落后等现象,使单位缺少活力和生机。由于计划经济时代已经形成的员工队伍,人员参差不齐、专业人员比例低,队伍整体素质不强、创新意识相对滞后,竞争力不足,在缺少有效激励机制的状况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