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篮曲》教学设计合肥市第41中学刘信课型:歌曲教学教学内容:1.学唱《摇篮曲》2.喜欢“摇篮曲”这种体裁。整体设计思路:本课以学生为主体,着力培养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渗透新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鼓励学生进行即兴创编与表演,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能力。通过感受与鉴赏、交流与互动、表现与创造、小结与升华几个环节增强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并能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教学内容分析:《摇篮曲》是德国作曲家勃拉姆斯的著名代表作品之一。此曲是一首民歌风格的歌曲,作于1868年。全曲由两个乐段构成,方整性结构,每个乐段两个乐句.3/4拍,每句都是由第三拍弱拍起唱。形成弱强弱弱的舞曲风格,摇摆韵律。音乐中富于徐缓的叙事语气的旋律,再加上装饰音的运用,表现出那充满无限温存慈祥的万千柔情。并勾画出一副母亲对孩子亲切祝福的动人画面。也表达了人类最崇高的感情--母亲对孩子的爱。《摇篮曲》也叫催眠曲,原指母亲在摇篮旁为抚慰婴儿安静入睡所唱的歌曲,以后逐渐成为一种独立的音乐体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地区都有他们自己的摇篮曲。许多著名作曲家如莫扎特、舒伯特都写过这类歌曲。学生情况分析:本节课的教学对象为八年级第二学期的学生,学生通过一年半的学习,对歌唱发声技巧有初步的认识和感受,但毕竟学生正确的发声时间还较短,且由于年龄特征、生活经验等因素,学生对作品的把握,演唱技巧的运用还不够成熟深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进一步引导提高。学生喜欢唱歌,但羞于在众人面前演唱,需多些机会锻炼,以提高展示自我的能力。教学目标(一)情感、态度、价值观:欣赏与“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感悟其中蕴含的情感,引发学生的关注和思考。(二)过程与方法:从听入手,引导学生在学唱的过程中,逐步掌握歌曲的情绪、情感,并以此为依据,调整自己的演唱速度、力度,带着感情去演唱《摇篮曲》。情境法启发法听唱法才能展示法探索实践法(三)知识与技能:把握摇篮曲的音乐特征,用连贯、流畅、甜美、柔和的声音演唱《摇篮曲》,鼓励学生进行创作表演,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和合作意识,了解摇篮曲的音乐体裁。教学重点、难点分析:1.欣赏和学唱摇篮曲。2.如何使学生喜欢摇篮曲。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钢琴教学过程:(设计意图:创设情景,让学生很快进入今天的主题,更快更好地进入到良好的音乐氛围中。)新课导入:1.学生进入教室后,课前准备时播放《摇篮曲》,稳定学生情绪,并初次聆听本课所需要学习的内容。2.播放婴儿哭的音频和图片,请学生回答:(1)你们听!他们怎么了?(请学生闭上眼睛仔细聆听)(2)如果我们碰到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呢?(请学生睁开眼睛观察婴儿哭的图片)新课讲解:(设计意图:音乐是情感的艺术,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感受和体验歌曲的速度、力度和情绪,把握歌曲风格特征。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一、感受与鉴赏:1.首次播放歌曲的范唱。——板书课题《摇篮曲》(1)听了这段音乐,你有什么话要说?(2)你觉得歌曲的旋律特点、情绪情感是怎样的?(请同学回答)——稍作点评旋律:恬静优美;情绪:深情安详。师:听着这首曲子好像使我们看到了一个年轻慈爱的母亲在朦胧月色的夜晚,借着月光轻声地在摇篮前吟唱。2.摇篮曲概念:又称催眠曲,它原是母亲抚慰小儿入睡的歌曲,通常都很简短。其旋律轻柔甜美,伴奏的节奏型常带摇篮的动荡感。3.大屏幕对歌曲创作背景进行介绍。(以该曲作为背景音乐调小音量)1858年,勃拉姆斯在汉堡指挥训练一支女子合唱团时,被合唱团中一位叫培尔塔的女孩的歌声所深深吸引,他非常喜欢听她唱家乡的奥地利民歌。后来她回到维也纳并结了婚,但是她和她的丈夫一直与勃拉姆斯保持着友好的关系。十年后,勃拉姆斯在得知她们有了第二个孩子以后,从一本儿童诗集中选了一首童谣作为歌词,用维也纳圆舞曲的格调写了一首曲子送给她,这就是最著名的歌曲《摇篮曲》。(设计意图:通过视觉与听觉的欣赏,让学生直接感受、体验母爱情感。)4.再次聆听该曲,注意感受歌曲的风格,进一步感受其情绪情感。5.教师范唱。(自弹自唱)6.用“lu”轻声哼唱旋律。7.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