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七中高三下期入学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本试卷分第 I 卷(选择题)和第 II 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 1卷 1 至 7 页,第Ⅱ卷 7 至 11 页。考试结束后,上交答题卷。满分300 分,考试用时 150 分钟。第 I 卷(选择题,共 140 分) 本卷共 35 个小题,每题 4 分,共 140 分。在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规定的。 24.《吕氏春秋》载:“夫攻伐之事,未有不攻无道而罚不义也。攻无道而伐之义,则福莫大 焉,黔首(百姓)利莫厚焉。”此观点直接反驳的是 A.老子的“无为”思想 B.荀子的“王道”思想 C.墨子的“非攻”思想 D.孟子的“仁政”思想25.吕思勉在《中国制度史》中认为:“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知之何”。为处理“前此选举”所带来的弊端,中国封建统治者推出的举措是 A.九品中正制 B.察举制 C.科举制 D.郡县制2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中说:“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老式,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作者重要强调老式制度( ) A.建设的延续性 B.创新的曲折性 C.存在的合理性 D.产生的必要性27.清道光年间《遵义府志》有载“玉蜀黍,俗称包谷……岁视此为丰歉。此丰,稻不丰,亦无损。价比米贱而耐食,食之又省便,富人所唾弃,农家之性命也。”这阐明( ) A.英国的侵略,使玉米的种植越来越普遍 B.玉米的收成状况作为丰收或歉收的唯一原则 C.玉米的种植已经超过水稻 D.玉米的种植有助于缓和人口增长对粮食的需求28.清代的戴震指出:“凡事为皆有于欲,无欲则无为矣。有欲而后有为,有为而归于至当 不可易之谓理。无欲无为,又焉有理?”这里戴震抨击了( ) A.道家的无为而治 B.程朱理学的理欲观 C.王守仁的知行合一 D.佛教徒的禁欲主义29.右图是《万里茶路》示意图,一条弥漫着茶香的曲 线从中国福建的武夷山脉伸向俄罗斯的恰克图。这 便是由中国晋商开辟的绵延清代 200 余年,长达万 里的中国“茶叶之路”。这反应出清代( ) A.闭关锁国到被迫开放的过程 B.重农抑商政策逐渐被打破 C.地区商帮崇尚逐利进取精神 D.工业文明推进的商品化浪潮30.英国人傅兰雅于 1874 年在上海开办格致书院。格致书院的考试,或询西学,或问时务”。尤其是王韬主持书院期间,不仅“以西学为主,而旁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