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下载后可任意编辑统编六年级上册语文《青山不老》优质教案(AB 案) 《青山不老》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本文选自梁衡的《没有新闻的角落》,以“我”进村采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线索,聚焦大山深处的普通人。文章叙述了一位山野老农面对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生活条件的艰辛,义无反顾地投身到植树造林工作中,用 15 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奇迹般地制造了一片绿洲,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于后代的故事。课文层次井然,内容清楚,语言清新,情感动人。看似平铺直叙的文字中,现实和过去互相比照,叙述与描写互相辉映,值得回味。 文章开篇就展示了一幅满眼绿色的宜人画卷,窗外的杨柳、山上的绿意、四周的绿色波浪,呈现出一派绿意盎然的景象,为老人制造的奇迹做了充分的渲染。全文围绕“奇迹”,既用“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等一连串的数据表明制造这个奇迹的了不起,又用这条山沟所处的大环境和院子里的小环境来衬托制造的难度之大,正面描写与侧面衬托相结合,既有数据的震撼力,又有旁证的信服感。只有体会到“这是多么了不起的奇迹”,才能理解“青山不老”的含义。这是落实本单元语文要素的关键,因为本文的课题及最后一句就直接表明了这个主要观点。“青山”表面上指老人制造的奇迹,实际上更象征着老人的高贵品质、执着精神像青山一样充满生机;“不老”则说明虽然老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他种下的青山以及他崇高的精神会世世代代流传下去,永远不老。以“青山不老”为题,既深化了文章主题,又使人物形象鲜活起来,让原本相对抽象的人物精神变得具体可感。因此,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思辨“青山不老”的表层及深层含义,帮助学生真正理解老人与青山、精神永存与青山常绿的内在联系。 【学情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更应该借助阅读提示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随着年级的升高,学生识字量不断增加,阅读理解能力不断提高,而且渐渐具备了在读中分析、概括、抽象、归纳的能力。本文篇幅短小,脉络清楚,课文大意容易把握;语言生动优美,大部分学生能够把自己的情感纳入到课文的人物和情节中去,入情入境地朗读。因此,本课可以让学生在阅读提示的引导下自主阅读,教学可以分为两个层次,以任务驱动的形式展开:一、以核心问题引导阅读,整体把握课 文内容;二、体会课文为什么以“青山不老”为题。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存在两个难点:第一,对我国晋西北地区沙化现象以及植树造林的状况不够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