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_第1页
1/7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_第2页
2/7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_第3页
3/7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人类染色体是以几届国际会议的结果予以命名的(1960 的Denver 会议,1963 年的伦敦会议,1966 年的芝加哥会议,1975 年巴黎会议,1977 年stockholm 会议,1994 年Memphis 会议)。1995 年细胞遗传学标准委员会修改了自1985 到1991 年所发表的文件,把他们编撰成一个册子,名为《人类细胞遗传学国际命名体制》,常简称ISCN1995。 显带是一类分带技术,是一种方法学。是把染色体标本经过特殊处理后染色,使染色体有深、浅或明、暗的区别带。这里我们介绍几种常出现在文献中的带型。 G 带:也叫 G 显带,这是临床上最常用的显带方法。用胰酶,缓冲液处理中期染色体标本均可显带。G 带的特性是显带方法简单恒定,带型稳定,保存时间长。 Q 带:用喹吖因染料染中期染色体标本可出现一种特征性黄光亮暗带型,一般富含AT-DNA 区段表现为亮带,富含 GC-DNA 区段黄光较暗,常用于人类Y 染色体长臂的观察。临床上较少用,不能长久保存。 C 带:这种方法将结构异染色质和高度重复的DNA 区域染色。在人类染色体上这些区域位于着丝粒和 Y 染色体上。常用于某一科题的研究。 R 带:带型与 G 带相近,常用于染色体末端的研究。 一般常作的G 带技术在人类染色体的单倍体中仅能观察到320 条带纹,这对于一些染色体细微结构异常的识别是不够的。近年来,另加某些药物如胸腺嘧啶核苷、BrdU 等阻止染色体收缩,并用有丝分裂抑制剂秋水仙素或秋水酰胺低浓度短时间处理,结果就能得大量晚前期、前中期和早中期的有丝分裂图象。这样在人类染色体的单倍体带纹数可增加到400 条、550 条和 850 条,甚至可达 1200~2000 条之多。这对于进一步研究较细小的染色体缺陷和基因定位,具有重大意义。 对染色体带型的识别和命名是从染色体上的着丝粒开始的。在显带染色体标本上,一条染色体被着丝粒分为短臂(p)和长臂(q);两臂均由一系列染色深和染色浅的带所构成,不存在带间区。不论在长臂或短臂中,都可以依照明显的形态特征(如着丝粒、明显的深染带或浅染带)作界标,分为几个区。每区中可以包括若干个带。区和带以号序命名,从着丝粒两侧的带开始,作为第1 区第1 号带,向两臂远端延伸,依次编为2 区、3 区等第一区内也依次编为1 号带、2号带……例如,课本中第六章第三节小字中 1 号染色体的短臂(p)包括三个区:1 区有 3 条带,2区有 2 条带,3 区有 6 条带长臂(q)包括 4 个区:1 区有 2 条带,2 区有 5...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染色体带纹及命名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