柔性版水性油墨的发展与应用 我国水性油墨发展回顾 上世纪早在 60年代,人们开始了水性油墨的研究和应用,由于环保的要求和石油原材料的紧张,一些发达国家逐渐部分禁止使用石油产品用于制造印刷油墨。于是人们开始着手研究非有机溶剂型油墨,使得水性油墨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发展,最初水性油墨主要使用糊精、虫胶、酪素、木质酸钠等物质为水性油墨的连接料,制备的水性油墨主要用于一些低档的产品印刷。 到了 60年代末期,随着材料科学的发展,松香、马来酸改性树脂的合成技术成功,取代了酪素、虫胶等材料,成为水性油墨的主要材料,基本能够满足当时的印刷需要,但是这些初级产品依然存在一些弊端,如光泽差、抗水性不佳、附着力差容易起泡、存放稳定性差等弊病。后来,人们把此阶段生产的水性油墨称之为第一代产品。 到了 70年代,由于石油危机,导致油墨用原材料再度十分紧张,同时各发达国家政府立法控制空气品质,限制有机挥发物(VOC)向大气中排放,对于食品、饮料、药品等卫生条件要求严格的包装印刷制品(重金属、残留容积等)进行包装。各国油墨研发人员又继续进行深入的研究,制出溶液型苯乙烯-丙烯酸共聚树脂为连接料的第二代水性油墨,该产品弥补了第一代水性油墨抗水性和存放稳定性差的弊病。但是在光泽和印刷适性方面与溶剂型油墨对比仍有差距。为此油墨研发人员在第二代水性油墨的基础上,引进丙烯酸之类单体与苯乙烯聚合,研制出一种具有核壳结构和网状结构的聚合物乳液树脂,该系列树脂大大改善了油墨的光泽和干燥性,促进了水性油墨的发展,使水性油墨与溶剂型油墨的竞争不断拓宽应用领域。水性油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我国水性油墨最早是在天津油墨厂生产的,当时主要为凹版印刷服务,因当时凹版印刷油墨由苯类溶剂改进为汽油基溶剂后,虽在毒性上比苯型油墨有所降低,但易燃性并未改进。因此,就提出了对凹版印刷油墨再改进为无毒不燃的水性油墨,当时叫水凹油墨。由于该墨是以松香酸胺盐为主连接料而制作的。该连接料在水介质中存放不稳定,因此使油墨在存放中易失光、变烯、干燥性差、抗水性不良,易造成纸张收缩等弊端,使我国的凹版印刷及柔版印刷受到了限制,不得不采用价高进口的高档水性油墨,无形中增加了印刷成本,限制了我国印刷业的发展。 2003年底,武汉现代工业技术研究院研制出水性油墨系列产品,具有无毒、无刺激性气味、无腐蚀性、不易燃、不爆、使用安全性好等特点。新型油墨系列生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