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总 论第一节 财务汇报目的一、财务汇报的目的:向财务汇报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1、反应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状况;2、有助于使用者作出经济决策。二、会计基本假设:1、会计主体;2、持续经营;3、会计分期;4、货币计量会计主体: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汇报的立场和空间范围 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会计主体,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持续经营:持续经营界定了会计核算的时间范围。会计分期:界定了会计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会计汇报的时间范围。注意两个时间范围的辨别货币计量:货币计量应以币值稳定为假设三、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记账基础为权责发生制,即应根据权责关系,而不是现金的收付来确认收入和费用归属的期间。注意:预算会计和非营利组织会计的记账基础仍以收付实现制为主(如非盈利性的事业单位和行政单位)第二节 会计信息质量规定 一、可靠性可靠性规定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根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汇报,如实反应符合确认和计量规定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有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详细规定:1。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根据,如实反应;2。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平衡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 3。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二、有关性有关性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财务汇报使用者(尤其是投资者)的经济决策需要有关,有助于财务汇报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目前或者未来的状况作出评价或者预测.三、可理解性可理解性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不能模糊不清、不能晦涩难懂,应当清晰明了,便于财务汇报使用者理解和使用.四、可比性(核算措施一经确定不得随意变更)可比性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具有可比性。详细规定:1。纵向比较:同一企业不一样步期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2.横向比较:不一样企业的会计信息要具有可比性。(会计政策)五、实质重于形式(售后回租、融资租赁、企业集团)●经济实质重于法律形式。●大多数的业务交易,其法律形式反应了经济实质;不过,在有些状况下,法律形式没有反应经济实质,这就规定会计人员作出职业判断,按照业务的经济实质进行账务处理.六、重要性(性质和金额(净利润为 1))重要性规定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完整反应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和事项,规定将所有重要的交易或事项进行完整、全面的计量、汇报.重要性的判断取决于性质和金额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