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肠脱垂一、概念直肠脱垂,是指肛管、直肠粘膜、直肠全层和部分乙状结肠向下移位而脱垂于肛门外的一种疾病。只有粘膜脱出称不完全脱垂;直肠全层脱出称完全脱垂。如脱出部分在肛管直肠内称为脱垂或内套叠;脱出肛门外称外脱垂。本病亦多见于妇女,女性的发病率是男性的〜倍,〜岁是发病的高峰。在祖国医学中,属于盘肠痔、重叠痔、脱肛、脱肛痔、截肠等范畴。二、病因现代医学认为直肠脱垂的病因与解剖、慢性消耗疾病、手术损伤等因素有关,病理过程一般是由以下因素导致盆底组织失去对直肠的支持固定作用,以致直肠粘膜层松弛,容易与肌层分离,进而形成直肠滑动疝及肠套叠,最终直肠全层脱垂而发病。① 滑动疝学说:年提出直肠脱垂是直肠与子宫男性为膀胱之间盆腔陷凹腹膜的滑动性疝。在腹腔内脏的压迫下(腹内压增加),而直肠前壁不能承受这一压力,盆腔陷凹的腹膜皱襞逐渐下垂,将覆盖于腹膜部分之直肠前壁压于直肠壶腹内,形成套叠,这种脱出主要是直肠前壁,能形成严重的直肠脱垂。② 肠套叠学说肠套叠学说:年及认为直肠脱垂非滑动性疝,而是乙状结肠、直肠套叠。他们证实直肠套叠开始于乙状结肠、盲肠交界处,套叠后,乙状结肠、直肠的附着点固定点将下拉,由于反复向下拉,直肠逐渐拉向远端,当肠套叠向下进行到达两侧神经血管柄部位时直肠侧韧带处,此处因有较强的筋膜附着,套叠通过较为困难,需要一定时间,而反复的腹内压增加,以及排便时用力,直肠和乙状结肠交界处的固定点受到损伤而造成侧韧带变弱,套叠即可通过此处,直到脱出肛门外,形成直肠前壁和后壁长度相等,肠腔位于中央的直肠脱垂。③ 直肠周围起支持、固定、上提直肠作用的肌群,如提肛肌、直肠纵肌、联合纵肌,及直肠侧韧带、盆底筋膜等发育不良或衰退,失去支持固定作用,而致直肠脱垂。④ 腰骶神经损伤,肛门肌肉运动共济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肛管直肠环断裂,组织缺损,神经营养障碍,使肛门神经失调,肛门括约肌松弛,无力支持而脱出。⑤ 盆腔组织和肛管松弛无力学说:由于骨盆底肌群和肛管松弛,失去支持固定直肠作用,当脂压增加时易发生移位而脱出肛外。⑥ 小儿骶尾弯曲度较正常浅,直肠呈垂直状,当腹内压增高时直肠失去骶骨的支持,易于脱垂。某些成年人直肠前陷凹处腹膜较正常低,当腹内压增高时,肠襻直接压在直肠前壁将其向下推,易导致直肠脱垂。⑦ 因长期便秘、腹泻、前列腺肥大、排尿困难、慢性咳嗽等,使腹压持续升高,使肛尾缝过度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