隔离技术的标准操作规程适用对象:医务人员文件编号:RJ-IC-SOP-GLJS编写者:徐桂婷审核者:钱培芬版次:01编写日期:2007-12-5审核日期:执行日期:注:本文件程序仅供本院医务人员使用,未经同意,不得翻印目的:隔离技术标准操作规程,确保医疗安全和标准预防正确性和规范性内容:一、隔离预防的基本原则感染在医疗机构的传播过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即感染源、感染途径和易感宿主,隔离预防是针对感染传播的上述环节而制定的。医疗机构应设立合适数量和类型的隔离病区或隔离室,其隔离原则为:(一)、严格管理感染源1. 传染病人、特殊感染病人如多种耐药性细菌感染病人等与普通病人分开安置。2. 可疑传染病人必须单间隔离;同种病原体感染病人可住一室。3. 根据疾病种类、病人病情、传染病病期分别安置病人。4. 感染病人与高度易感病人应分别安置。5. 成人与婴、幼儿感染病人应分别安置。(二)隔离方式1.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对确诊或疑似感染了接触传播病原微生物如肠道感染、多重耐药性细菌感染、皮肤感染等的病人,在进行标准预预防的基础上,采用接触传播的隔离预防。(1)病人的隔离① 病人安置在单人隔离间,无条件时可将同种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安置于一室。②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③ 减少转运,如必须转运时,尽量减少对其他病人和环境表面的污染。(2)防护隔离①进入隔离病室接触病人包括接触病人的血液、体液、分泌物、排泄物等物质时,戴手套。② 离开隔离病室前、接触污染物品后、摘除手套后,洗手和/或手消毒。③ 进入病室,从事可能污染工作服的操作时,穿隔离衣;离开病室前,脱下隔离衣,按要求悬挂,或使用一次性隔离衣,用后按医疗废物管理要求进行处置。④ 隔离室有隔离标志,并限制人员的出入。2. 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如果病人确诊或疑似感染了经空气传播的疾病,如结核、流行性脑膜炎、腮腺炎、水痘、麻疹、肺鼠疫、肺出血热等,在标准预防的基础上采用空气传播的隔离预防,主要采用以下隔离措施:(1)病人的隔离:①病人安置在单人间,加强通风;无条件时,相同病原微生物感染病人可同住一室;不同病原体感染的病人分开安置。②尽快转送至有条件收治的传染病院或卫生行政部门指定的医院,并注意转运过程中医务人员的防护;当病人病情容许时,戴医用防护口罩。③ 限制病人的活动范围。④ 做好空气的消毒。(2)防护隔离① 医务人员进入确诊或疑似传染病人房间时,戴帽子、医用防护口罩。② 进行可能产生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