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泳技术的应用 在直流电场中,带电粒子向带符号相反的电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泳(electropho-resis)。1809 年俄国物理学家Peнce 首先发现了电泳现象,但直到1937 年瑞典的Tiseliu s 建立了分离蛋白质的界面电泳(bou ndary electrophoresis)之后,电泳技术才开始应用。本世纪60-70年代,当滤纸、聚丙烯酰胺凝胶等介质相继引入电泳以来,电泳技术得以迅速发展。丰富多彩的电泳形式使其应用十分广泛。电泳技术除了用于小分子物质的分离分析外,最主要用于蛋白质、核酸、酶,甚至病毒与细胞的研究。由于某些电泳法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具有高分辨率及选择性特点,已成为医学检验中常用的技术。 一、电泳技术的基本原理和分类 在电场中,推动带电质点运动的力(F)等于质点所带净电荷量(Q)与电场强度(E)的乘 积 。 F= QE 质点的前 移同 样 要受 到阻 力(F)的影 响 ,对 于一个 球 形质点,服 从 Stoke 定 律 ,即 : F′= 6πrην 式中r 为质点半 径 ,η 为介质粘 度,ν 为质点移动速度,当质点在电场中作稳 定 运动时 : F= F′即 QE= 6πrην 上 式交 换 后可 写 成 ν/E 的含 意 为单位 电场强度下 的移动速度,这 里 可 用迁 移率μ 表 示 ,即 从 上 式可 见 ,球 形质点的迁 移率,首先取 决 于自 身 状 态 ,即 与所带电量成正 比 ,与其半径 及介质粘 度成反比 。除了自 身 状 态 的因 素 外,电泳体 系 中其它 因 素 也 影 响 质点的电泳迁 移率。 电泳法可 分为自 由电泳(无 支 持 体 )及区 带电泳(有支 持 体 )两 大 类。前 者 包 括 Tise-leas式微 量电泳、显 微 电泳、等电聚焦 电泳、等速电泳及密 度梯 度电泳。区 带电泳则 包 括 滤纸电泳(常压 及高压 )、薄 层 电泳(薄 膜 及薄 板 )、凝胶电泳(琼 脂 、琼 脂 糖 、淀 粉 胶、聚丙烯酰胺凝胶)等。 自由电泳法的发展并不迅速,因为其电泳仪构造复杂、体积庞大,操作要求严格,价格昂贵等。而区带电泳可用各种类型的物质作支持体,其应用比较广泛。本节仅对常用的几种区带电泳分别加以叙述。 二、影响电泳迁移率的因素 ⒈电场强度 电场强度是指单位长度(cm)的电位降,也称电势梯度。如以滤纸作支持物,其两端浸入到电极液中,电极液与滤纸交界面的纸长为20cm,测得的电位降为200V,那么电场强度为200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