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1.2 硅中氧的测量 硅中氧的测量主要有四种方法。一种是熔化分析法(Fusion Analysis,FA),这是早期用来测量氧浓度的方法。它是将硅在石墨坩埚中熔化,温度高达l700℃左右,硅中的氧和石墨反应产生CO 气体,然后用红外方法测量气体浓度。这种方法费时费力,而且精度不高,现在已不太使用。一种是带电粒子活化法(CPAA),这种方法可以测量硅中总的氧的浓度,但是方法繁杂,费用昂贵。一种是二次离子质谱法(Second Ion Mass Spectroscopy,SIMS),这种方法制样方便,也能测量硅中所有形态氧的总的含量,但是它的测量精度较低,一般在1018cm-3数量级。再一种就是红外光谱分析法(Infrared Spectroscopy),这种方 法仅仅能够测量硅中间隙态的氧,其优点是迅速准确,测量精度可以达到1×1016cm-3。因此,红外光谱分析法是测量硅中氧的含量的常规方法。但是由于载流子的吸收,这种方法在测量重掺硅单晶中氧浓度时受到限制。 当波数大于4000cm-1时,红外光基本可以无吸收地透过硅晶体。在中红外光谱段(400~4000cm-1),由于晶格振动的影响,当红外光透过时,要被硅晶体产生吸收。因此,在测量硅中氧碳等杂质时,要应用不含杂质的高纯区熔硅单晶作为参比样品,从而在光谱中去除硅晶格吸收的影响,得到相关杂质的吸收峰。在室温测量的中红外区域,硅中间隙氧有三个吸收峰,分别在515、1107、1720cm-1,其中的1107cm-1峰最强,如图8.6所示,其半高宽约为32cm-1,而在液氦温度测量时,该峰变得尖锐,峰的位置在1136cm-1波数。该峰被认为是Si—O—Si的反对称伸缩红外局域振动模式吸收,用来在室温下计算硅中间隙氧的浓度,计算公式是: 其中,C为转换系数,αmax为最大吸收系数。 自Kaiser和Keck[22]首先发现了硅中间隙氧浓度和1107cm-1吸收峰强度之间的线性关系后,已有许多确定转换系数的实验。不同的国家采用了不同的标准,美国早的ASTM标准是采用4.81[23],以后更改为2.45[24],德国的DIN标准也是采用2.45[25],H本的JEIDA则采用3.01[26],我国国标采用的转换系数是3.1。值得推荐的是,Boghdadi等人利用国际间的合作,在多个实验室对此转换系数进行了精确测量,建议其为3.14±0.09,具有可靠性[27]。目前,美国的ASTM标准也已应用3.14作为测量间隙氧的红外吸收转换系数[28]。 吸收系数αmax是由1107cm-1峰的高度所决定的。硅材料在室温下对红外光的吸收遵守Beer定律: Tmin是1107cm-1处的透射率,Tmax是基线处的透射率,d是样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