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鸦片战争的烽烟》教学反思 《鸦片战争的烽烟》是第八单元第一课民族危机与中国人民的英勇抗争第一框的内容。主要讲述了鸦片战争的爆发与《南京条约》的签订。鸦片战争是中国历史的转折点,它是中国和西方两条不同的历史进展轨迹的交汇点。它既是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开始,也是中国人民奋起抗争、探究富强道路的开始,它决定了中国近百年的历史走向,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 结合上课的感受以及听课后的想法,我就谈谈自己反思的结果以及改进教学的几点想法。 1. 本课教学设计采纳板块式设计模式,知鸦片之危害→探鸦片战争之缘由→述鸦片战争之经过→析南京条约之影响→明强国之道路,环节紧凑,扣准战争主题,尊重历史事件内在知识逻辑。课堂的结构框架还是比较清楚的,但是板块设计显得略多,一般设计 3-4 个环节比较好。也有听课老师反映环节的字体不够突出,需要改进。 2.通过研读课程标准和教材,备课的时候我把本课的学习重点定为鸦片战争及《南京条约》的内容。学习难点定为《南京条约》的危害及中国社会性质的改变。但是在实际上课的时候明显探鸦片战争之缘由、述鸦片战争之经过占用过多的时间,导致后面重难点的环节时间很赶,可以说课堂的时间运用不是很合理。 3.在引导学生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我选择利用书本 P88的资料中的两个观点“英国以虎门销烟为借口向中国开战,我们称之为‘鸦片战争’。有些人英国人认为,这场战争主要是为了让英国在中国更多港口和城市进行贸易活动,所以一直称其为‘通商战争’。”但是课后我认为有两个不足:(1)虽然设置了这一环节,但是由于鸦片战争性质的分析对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花费时间过长,因此可以将这个环节放到分析鸦片战争影响的时候,这样一来,学生有更多发挥的空间。(2)在分析鸦片战争性质的时候,模凌两可,模糊不清。其实就是要学生摆正立场,站在中国的角度:英国发动战争的真正动机是为了打开中国市场,是以掠夺为目的的非正义的侵略战争,所以叫它鸦片战争。而站在英国的角度:鸦片战争是在中国虎门销烟打击了他们的利益情况下发动的,这场战争对他们来说保护了贸易,能从中国猎取更多的资源和市场,所以对他们来说是通商战争。 4. 在教学过程中,我的语言还欠精练,有些语言还是过于啰嗦,有时还会重复问题,高效的课堂一定不能出现这样的情况,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这方面我要努力改正。比如可以增强教学语言的启发性。老师的教学就是为了进展学生的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