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劳动社会学这一名词的正式出现,最早是在法国。 2 、 1 9 5 9 年,法国社会学者乔.弗里德曼.纳维利首次使用“劳动社会学”一词,并创办了《劳动社会学》杂志,出版了相关的专著,促进了这一名词的流传。 3 、 劳动:是指人类围绕各种生活资料的生产资料进行的生产活动和提供非物质形态的服务活动。 4 、 劳动的本质特征:自觉性、目的性、创造性。劳动是受人的自觉意识支配的、能动的、为达到特定目的的活动。 5 、 劳动者:是劳动社会学研究的主体,是劳动领域中的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基本要素。 6 、 劳动社会学所使用的是狭义上的劳动者,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素:处于劳动年龄范围内,即属于劳动适龄人口;具有一定的体力和智力;从事一定的社会生产劳动;有相应的劳动报酬或经营收入。(志愿者不是劳动者) 7 、 工作:是劳动的另一个层面,是人类通过劳动分工而进行的、有组织的、以获得劳动报酬为目的的生产活动。 8 、 职业是从个人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行业是从社会经济活动出发产生的概念。 9 、 劳动社会学的研究内容: (1 )劳动社会学基本理论 (2 )劳动者 (3 )劳动的社会关系 (4 )劳动的社会结构 (5 )劳动组织及劳动组织方式 (6 )劳动与社会变迁 1 0 、劳动的社会关系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劳动者与生产资料所有者之间的关系即劳资关系。 1 1 、在劳资关系法规的规范下,工会组织与雇主的集体谈判制度已成为调整劳资关系的一个主要途径。 1 2 、在 1 8 0 多年的发展历程中,劳动社会学的发展形成了几大流派。各流派的发展大都经历了三个阶段,即古典阶段,确立了各自学派所关注的基本命题;现代阶段,详尽阐述和发展了各自的理论立场;后现代阶段,修正、模仿、拼凑、挑战传统理论。 1 3 、马克思是最早对劳动问题进行综合研究的经济社会学家。 1 4 、“异体劳动”产生的根源是私有制。 1 5 、迪尔凯姆是法国著名的社会学家,在 1 8 9 3 年出版了《劳动的社会分工》一书中,他关注的是社会与经济快速转变时期的社会团结和社会整合问题,即社会的凝聚力问题。以劳动分工为基础,提出了两种类型的社会结构,即在此基础上的两种社会团结,一是机械团结,二是有机团结。 1 6 、韦伯论述了资本主义现代生产的组织原则——科层制。 1 7 、科层制的基本要素是: 1 ) 一整套始终如一的、需要严格执行的命令与服从关系,一种有组织的不平等制度。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