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社科院关于市民住房调查报告中-外环间居住较集中 课题组依据最新获得的民生民意年度调查数据,深化分析了上海市居民(18-65 岁本市常住居民,包括户籍居民和在沪居住半年以上的外地户籍居民)的居住及物业现状。 调查显示,上海居民居住于内环内、内-中环间、中-外环间、外-郊环间、郊环外的比例分别为%、%、%、%、%。调查还显示,上海居民在内环内、内-中环间、中-外环间、外-郊环间、郊环外购买商品房比例分别为%、18%、%、%、%,近一半居民在中-外环间购房。 另外,居民租住单位宿舍、租住商品房、与亲友同住、已购商品房、保障性住房、自建房的比例分别%、%、%、%、%、%。 课题组负责人表示,近六成上海常住居民通过购买商品房实现了“居有其屋”愿望,一成居民通过保障性住房解决住房问题。这表明,经过近 20 年的城市建设,上海百姓居住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 户均面积平方米 调查显示,上海常住居民家庭户均居住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人均居住建筑面积为平方米,上海常住居民家庭共住人口平均为人/户。 课题组负责人指出,这表明家庭小型化为上海市主流居住模式。调查同时显示,上海居民建筑面积内部差异仍较大,最高人均建筑面积(129 平方米)是最低人均建筑面积(平方米)的倍。 低学历“挤出效益”明显 调查显示,教育程度与上海常住居民的居住地理分布,呈现出明显的“W”趋势。换言之,教育程度越低的常住居民群体居住于郊环外比例越高,达到了 40%,是其他群体之两倍。 调查同时显示,个人年收入在 3 万元以下、3-5 万元的上海常住居民居住在郊环外比例分别是%和%,几乎是个人年收入在 7-10 万、10 万元以上居民的 2-5 倍。 课题组负责人表示,上海郊环外居住环境虽说不错,但通勤、就学、就医设施相对市中心区仍有较大差距。这提示我们,为广阔低收入群体提供更便利、更优质的居住房仍是政府公共服务的一项艰巨任务。 30 岁以下购房压力最大 调查统计发现,上海市从业人员中,30 岁以下、30-39 岁、40-49 岁、50-59 岁四个年龄段的居民,拥有商品房的比例(不包括购买保障性住房)分别为%、%、%、%。可以看出,随着年龄增大,购房比例也随之提高。对比发现,30 岁以下年轻群体拥有商品房比例远低于其他年龄群体,他们当中有近四成(%)人租住在单位宿舍或商品房。 课题组负责人称,上海 30 岁以下年轻人的购房压力最大,政府应该在公积金贷款、提供过渡性保障房等方面制定更加优惠的政策,以改善这一群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