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博导: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的学术问题2016-06-13学术写作大讲堂北大博导∣怎样才能提出一个好的学术问题作者介绍1465728614934650.jpg凌斌,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研究领域:法理学、法律经济学、法律社会学等,被称为北京大学最年轻的法学博士生导师。1从“弥尔顿的节制”谈起:坏的开始是失败的一多半这里输入自己想要内容153票46.06%博尔赫斯在一篇评论中提到“弥尔顿的创作是有节制的,因为他感到无节制的创作会消耗他写诗的才能。他在三十六岁时写道,诗人应该是一首诗。……在一张偶得的纸上(现在是剑桥大学收藏的手稿)记录着一百多个可能写作的题目,最终,他选择了天使和人的死亡作为题目。(《福楼拜和他典范的目标》)只写最值得写的题目,也许是一切伟大作家的本能。而对一个初学者来说,审慎选题即便不是出于对自己天赋才华的格外珍惜,也应当是论文写作的起码态度。都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从论文选题来看,坏的开始是失败的一多半。这些年参加开题、预答辩、答辩和各类评审,最大的感受是,学生论文写作的一切痛苦,都源自于一开始就选错了题目。很多论文仅仅从题目就可以判定,是本科论文乃至硕士、博士论文根本处理不了的。大错一旦铸成,接下来就纯粹是在浪费学生和老师的时间和生命。每年三四月份,我的同事们就在不断抱怨,指导学生论文实在是一种折磨。还有一位同事精确地给出了折寿年限:少活15年。每当此时,我就禁不住想,这些学生和导师商量开题的时候,为什么不选择一个力所能及的题目呢?为什么要到最后提交论文时才发现根本完成不了?我们的学生,也包括老师,往往缺少米尔顿那样的节制和自觉。选题的不当,除了缺少清醒的学术自觉,还有另一个重要原因——不懂得如何提问。提问是选题的前提。提不出问题,也就无题可选。学生所提的问题,多是从课堂和老师那里得来。不是受到老师讲课的启迪,就是阅读教科书的感悟,甚或干脆就是老师给出的题目。这样虽然也可以交差、毕业,却是老师的本事,并不是学生真的通过了大学的基本训练。从2010年起,我开始在北大法学院教授法学论文写作课程。此外,我在自己开设的专业课程中也做了一些尝试,主要是取消期中考试和期末答疑,改为“开题报告”和“预答辩”,借此给选课同学在选题方面多一些指导。经过这些年的教学观察,也结合自己的科研经历,我更加体会到提问和选题的重要性。这里所写的是一些最初步也最粗浅的心得与思考。希望对初学者有所裨益,可以帮助学生少走些弯路。2提问的根与本:个人经验与理论积累这里输入自己想要内容123票26.06%提问就是将自己所思考的问题变成学术问题。学生之所以提不出问题,并不是真的没有问题,相反,可能是问题太多,不知道从何说起。其实,从何说起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敢于”从自己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困惑出发,提出问题。个人经验再孤陋粗浅,也是一个人思考和研究的起点。正像叶圣陶先生说的,“不从这儿出发就没有根”(《怎样写作》)。一位美国学者给我讲过一个故事,他说,有一次科斯在伯克利大学做讲座,有同学向他提了个问题“怎么才能提出一个好问题”,科斯是一名杰出的经济学家、新制度经济学和法律经济学的奠基人,以会提问题而著称于世。那么,科斯是怎么回答的呢?他就是手指向下,指了指地面,意思是说,遍地是黄金,只要你向下去看,不要总是把眼睛盯着黑板和书本,盯着别人已经告诉你的东西,要从经验出发,用自己的眼睛去发现问题。这类问题,就是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而在提笔之前,不妨先扪心自问,曾经有哪些问题萦绕心间,尤其是那些长久以来挥之不去的困惑,这类问题,有些在学习中会找到答案,但是,如果经过了一段时间的学习和研究,还是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惑,那就很可能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我们读书、上课,不要记那些书上可以找到的内容,要记的是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思考,不论是阅读中想到的问题,还是听课中悟出的问题,点点滴滴,都值得积累下来。这些问题越积越多,不怕将来提不出有意义的学术问题。不要觉得自己是初学者,就觉得老师教的、自己读的、或者书上写的都是真理,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