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 反思、自省与朝向生活 摘 要:2024 年中国民俗学讨论以反思 70 年进展为中轴,以关怀当下民俗学朝向日常生活为核心。民俗学在理论创新、服务社会、跨界合作等方面卓有成效,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及现代转换等领域的讨论彰显其应用价值;民俗学讨论体现出反思性、自省性和创新性等特征,不仅有利于民俗学学科的可持续进展,而且对于促进中国民俗学派的建设不无裨益。 关键词:中国民俗学;反思;自省;理论创新;学科实践 中 图 分 类 号 : C958 文 献 标 识 码 : A 文 章 编 号 : 1674 - 621X(2024)02 - 0115 - 18 2024 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70 周年,包括民俗学在内的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不断总結 70 年来的科学讨论实践经验,对其学科理论在自省中反思,提出未来讨论进一步进展路径。2024 年中国民俗学朝向“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致力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促进乡村振兴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在此基础上增强民俗学者及民俗学学科的自省意识,推动民俗学的理论创新。 一、2024 年中国民俗学进展的基本态势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经济体制、政治制度和民众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民俗学讨论在其内容和方法上发生改变。70 年作为重要的时间节点,学者们对中国民俗学开展了一系列以“70 年”为主题的学术活动,并产生了一批以“70 年”为中心内容的讨论成果。中国民俗学学会年会“回顾与展望——中国民俗学 70 年”在山东大学召开;以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中国民俗学学科建设与理论创新讨论”为依托的“中国民俗学 70 年:学科进展与话语体系建设学术研讨会”在中央民族大学召开。会议聚集了众多学者的成果,在回顾和反思中推动中国民俗学理论讨论和学科的不断进步。 2024 年民俗学者从学科讨论对象、讨论视角和讨论框架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究,努力建设以民众生活为根本的民俗学。曾经被忽视和批判的“伪民俗”和“新民俗”再次引起学者的关注;包括身体民俗、比较民俗、实践民俗和家乡民俗等在内的学科讨论取向愈发明确,民俗学学科体系渐趋完善。 2024 年民俗学者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意识,从民俗学的学科视角,关注社会热点,回应社会问题。2024 年 2 月 18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粤港澳大湾区进展规划纲要》,与往年相比,2024 年的学术期刊上有关港澳台地区民俗生活的讨论成果数量明显增多。其次,2024 年是脱贫攻坚的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