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一蓑烟雨的叶嘉莹——唐宋词讲座《唐宋词十七讲》是叶嘉莹多年来辗转各地讲课时的录音整理。“一般来说,我自己对于讲课原来就是没有准备讲稿的习惯。这倒还不只是因为我的疏懒的习性,而且也因为我原来抱有一种成见,以为在课堂上的即兴发挥才更能体现诗词中的生生不已的生命力,而假如先写下来再去讲,我以为未免要死于句下了。”她平生喜爱“以无生之觉悟做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心境过乐观之生活”。 叶嘉莹一直从事中华古典文化讨论,创办基金和奖学金用以吸引和培育国内外优秀人才从事中国古典文学的普及和讨论工作。出生于 1924,八十多岁的老人居然上课不用资料,也不爱用资料,尚能信手拈来在唐诗宋词间呼风唤雨。这都出于其对古典文学的酷爱之情。诚如她所言:余虽不敏,然余诚矣。 “有人常问学古典文学有什么用处?学古典文学正是因为古典文学里边有一种生生不已的、真正生活在那里的一个感动和感发的生命。”在诗歌的美文中形成一个韵律,四个字是最简单而能造成韵律的一个基本形式,如诗经,这是我们本国的语言特色跟我们身体生理的机能结合起来起来所产生的一个的自然的现象。《惠风词话》:“吾观风雨,吾览江山,常觉风雨江山之外,有万不得已者。”即更有感动的是人的内心地方。《论语泰伯》篇曾说,子曰:兴于诗。兴是一种兴发,一种感动,跟作者的见物起兴一样,你读诗,也会引起一种感发的。诗的作用就在于能够给你心灵一种感发。古人曾说,哀莫大于心死,而身死次之。就是在于你的内心有一种活泼敏锐的善于感发的心灵,这是作为一个真正的根本所在的地方。诗歌最大的作用,是要让你有一颗不死的不僵化的心灵,有一种善感的心灵,要“兴起诗”。叶嘉莹----唐宋词十七讲之韦庄?? 韦庄的词是表达了主观感情的,不过他虽然表现了主观的抒情,可仍然保持了词的本色。他所写的爱情不再是一个没有个性的,随便给一个歌女唱的没有主人公的爱情歌曲了。他往往用男子的口吻:我,写我所爱的女子。我写的就是我自己,是男子对女子的感情,主观的感情。 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语多时。依旧桃花面,频低柳叶眉。??? 半羞还半喜,欲去又依依。觉来知是梦,不胜悲。 他说跟一个女子离别了,还怀念她,梦见她了。“昨夜夜半”,我“枕上分明梦见.”。我跟这女子什么时候分别的呢?前一首《女冠子》说: 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忍泪佯低面,含羞半敛眉。??? 不知魂已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