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简单”中挖掘“不简单”——听“认识众数”有感 众数是统计与概率领域新增的教学内容,它和平均数、中位数一样,都是一种统计量,分别从不同角度反映数据的整体状况,在统计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在我们的生活中应用也非常广泛。笔者最近在课堂教学大比武时连续听十多位老师上了“认识众数”这节课,对这一看似简单的课有了新的思考和认识。下面,我就几位老师教学中带有共性的两个典型片段进行简要分析,提出一些改进策略。 片段描述一(引人新课部分) 生 3:我推举到艾格工作,因为在艾格工作大多数人的年收入是 5 万,在连洋工作大多数人的年收入只有 3 万。 3.师(满意地接过话题):是呀,在这里用平均数来比较两个厂的工资水平不是很合适,应该比较大多数员工的工资水平。因为表中连洋有两人的工资是 18 万和 12 万,远高于其他人,就是这两个极端数据拉高了连洋员工的年平均收入。 (就在这时,一个学生站起来提出异议) 生 4:老师,我认为还是应该到连洋工作,因为这两个极端数据说明在连洋工作有前途,工作出色的话收入可以很高呢! 4.师(显然没想到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很尴尬):想想看,到底用什么样的数来反映两个厂的工资水平比较合适?大家讨论讨论。 分析思考 用“应聘时选择工作单位”的情境引入众数是好几位老师共同的选择。从上述教学中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已经认识到:众数是在现实需要的基础上产生和学习的统计量,因此必须把众数放在有意义的现实情境中进行教学。这位老师就设计了“请同学推举他们的亲戚选择艾格、连洋两家厂中的哪一家工作”的问题情境,力求制造认知冲突,打破学生原有的认知平衡,让学生在思考和选择中发现众数的存在和价值,从而引出众数的意义。但是因为选择工作单位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各人关注的角度不同(如上述这节课学生就有异议),所以有时反而会在众说纷纭中淡化了讨论主题。而且在一开始就把用平均数和众数放在一起让学生思考到底根据哪个统计量进行决策,显然提高了教学要求,以至于大多数学生茫然不知所措,只能任由老师引着人云亦云。 这里的问题情境应进行修改,矛盾冲突可以制造在“平均工资不能准确反映员工工资的真实情况,必须关注大多数员工的收人情况”,这样众数的引出才有其意义和价值。具体可作如下修改: 1.老师谈话引入并出示。 招聘启示 因公司扩大规模,现需招聘若干名业务员。本公司待遇优厚,月平均工资 3000 元,机不可失,欢迎应聘。 连洋人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