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反映:当前影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近年来,大学生就业问题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虽然各级各单位采取多项措施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但是由于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在毕业生就业市场中,长期以来存在着一个两难的问题:一方面是高校毕业生就业难,另一方面是广大基层引进人才难。如果能顺利地引导毕业生到基层就业,对于解决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对于促进基层各项事业的发展,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将产生积极作用和深远影响。调查发现,当前影响大学毕业生顺利就业的主要因素是:一是大学生择业观念存在“错位”现象。大部分毕业生就业期望值过高,就业观念比较陈旧。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的指引下,考大学成为学生读书的目标,体面就业成为上大学的目标。目前,大学生仍然把党政机关就业作为首选,其次才是事业单位和大中型企业,更不愿意自主创业。很多学生体验了扩招的喜悦,但仍然是抱着接受精英教育的理想来读书,特别受精英就业观念影响较深,就业期望较高,我国的高等教育,虽然走到了大众化阶段,但精英教育的理念,精英教育的模式仍然存在。大学校园了处处影射精英教育的模式,大众化教育的理念还没有完全渗透到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从专业和学科的设置不符合基层需要,到教育过程中强烈的“体面就业”导向等,使得毕业生就业期望离基层越来越远。并且多数大学生把进城特别是大城市作为改变命运实现人生价值的地方,认为大城市拥有较多的就业机会,较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出现部分毕业生宁愿待业也不愿到基层和农村去,导致基层农村的大中企业人才缺乏。目前基层提供的就业岗位难以满足毕业生合理的就业期望。我们一方面承认毕业生就业期望高,需要降低他们不切实际的期望。但同时也必须充分肯定并设法满足他们合理的就业期望。这有三个方面的原因:一是家庭的教育的投入成本高;二是大学生有效工作年限相对缩短;三是他们自身确实具备了一定的知识素质和能力。因此,决不能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和一般社会青年的就业问题相提并论,不能把毕业生的就业期望降低到一般青年的就业期望层次上来。目前,基层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收入水平、生活条件、发展机会等与城市相比差别较大,缺乏足够的吸引力。一些中、小企业特别是非公有制企业还存在用工不规范、不缴纳社会保险等问题,挫伤了毕业生到这些单位就业的积极性。(三)到基层就业的社会心理和舆论环境不成熟。现在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