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春季期教研组工作建议2025 年春季期教研组工作建议因要去外出学习,但是本学期的教研活动一直没能形成有效的模式,担心之余着急。遂留下几页“明白纸”,充分表达自己的观点。 1、教研组工作如何重新起步并保持良好的运行状态? 教研组工作运行三年来,根据市区教研部门的要求,完成了相关任务。但随着课改工作不断深化,老师专业进展的途径丰富化和系统化,“校本化教研”逐渐成为教研活动的主流。我们要思考校本化教研与校本教研的区别在哪儿呢?因此,真正构建具有结构形态和教研活力的教研组,成为“完成上级教研任务”的更高层次的追求,而且也应该是必定追求。 我校老师队伍愈发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一是以原学校老师组成的老老师队伍,甚至包括三十多岁的老师,由于受原来老学校条件和环境的制约,教学观念陈旧,课程意识不强,教研意识不足,甚至不同意参加教研活动,不同意改变自己;二是以近两年分配的新老师队伍,教育教学理论不足,方法极度欠缺,甚至不能完成基础的教学任务。但是希望得到研讨沟通的机会,同意得到老老师的帮助和指引。 给予上述原因,教研活动应该立足解决“基础问题”,解决每天都要在课堂里面对的基础问题。即应该从准备环节入手,提高备课的效果,使新老师能够在大家的帮助下做好准备,并能上好课。同时根据课堂教学的研讨延伸备课,可以一课两上,并结合研讨进行。 教研内容明确,教研组织严密是教研组活动开展的前提。切忌内容空洞,脱离实际进行“拿来”的“主题”进行教研。而应该是自生的,能解决自身问题的教研。什么是讨论的方向?解决问题才是方向。要保持教研组的相对稳定性,不随意调整教研组人员,并且年级单独成立教研组为宜。教研和生活一体化。 2、简单的教研组内部教研会不会是“土豆炖土豆”,怎样把握大的学科方向和教改精神的落实? 毫无疑问,停留在老师群体层面的教研活动水平不高,引领不强,结论也不会“高大上”是必定,但是这样的起步是必须的。拿来的概念和学校的形式做为教研的前提很难成长为“自己的孩子”,并且操作部熟悉,当缺少行政力量的推动就会回到原点。 因此,要进行学校―学科―教研组―老师个体四个层次的教研网络,每个层面要完成的任务是不同的。学校负责教研组整体建设,比如教研组的划分,组长的认定,基本组织形式,对已有工作的考核和评价等等,主要负责“顶层设计”和“校正顶层设计”。学科层面主要是由分学科的业务领导完成,重点负责学科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