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反思 尊重孩子的磨蹭 督促孩子,在生活中是一种正常现象,它能教育孩子,帮助孩子适应外部世界。但是,当督促过多地表现在与孩子的关系上时,通常是因为父母自身的焦虑。当父母无法克服这些焦虑,将这些焦虑转嫁给孩子时,损害就在不知不觉中发生了。 常常被父母督促来督促去,孩子会质疑自己的生活节奏,认为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逐渐认同父母而变成一个同样焦虑的人,要么以一种极为拖沓的方式生活,以这种被动拖沓的方式表达对父母的生气。 当然,一味地指责家长也是不公平的,因为家长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社会现状已经不存在有利于人体自身进展的节奏,找到一个适合照顾孩子和指导孩子的方式更是越来越困难。从深层意义上讨论,热衷快节奏,与时间赛跑是人类的一种潜意识。 假如时常感到被迫加快生活节奏,很累却不能停下来,那是因为我们潜意识里需要战胜某种恐惧:幼年对长辈和老师的恐惧、对死亡的恐惧、对消极状态的恐惧以及对抑郁、空虚与迷茫感的恐惧。 教育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恰恰道出了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道理。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群体心理,已影响了家长们的意识,使我们急于看到结果,这也加剧了家长内心的焦虑。从孩子的长远进展来看,把竞争早早地引入其生活,破坏性大于建设性。在竞争焦虑氛围中成长,并被迫进入竞争轨道的孩子,更容易出现无力感、自卑感和心理失衡。 作为家长,要尝试和孩子一起放慢节奏去生活。一位非常有名的台湾女作家,她在《孩子,你慢慢来》一书中写道:“我,坐在斜阳浅照的台阶上,望着这个眼睛清亮的小孩专心地做一件事。是的,我同意等上一辈子的时间,让他从从容容地把这个蝴蝶结扎好,用他 5 岁的手指。孩子,慢慢来,慢慢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