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利用 一、新型城镇化与传统文化 新型城镇化的价值目标是以人为本、公正和谐。人是城市可持续进展的最重要因素,人的精神和价值最终确定了城市的将来。新型城镇化,强调文化和习惯的转变,强调人们的行为与城市文明、市场经济的要求相协调。随着城镇化的推动,原有的乡村差序格局被打破,聚集的新移居城镇居民一时无法适应城市生活,在心理上难以获得认同,在情感上找不到归宿。这就需要发挥社区的功能,在不断丰富新移居城镇居民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过程中,重构社区文化和新移居城镇居民的熟人圈,使其逐步加入城镇社会,进入城镇主流、融入城镇生活。但同时新型城镇化并不表示城乡在文化上的一元化,而是两种文化的各美其美,和而不同、共生互补。应当制造机制,让城市文化与农村文化互动,城市文化从农村汲取养分,农村文化依靠城市文化带动。传统文化是文明演化而汇合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随着全球化浪潮的影响,这种民族文化的表征在城市中日渐暗淡,而在宽敞的农村却坚韧保存延续着,农村比城市传承更多的民间文化、风俗、工艺、艺术等传统文化资源。在强调爱惜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今日,应当增添民族文化自信,重建乡村文化自信。乡村不应是封建、愚昧、落后、污染的文化表征。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关系的认识,乡村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价值观念〔即敬重自然、关爱生命、对社会负责任的价值观〕。我们应保持乡土社会的淳朴和憨厚,防止奢侈与庸俗,发掘乡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礼俗仁义、坚韧达观等价值观,来弥补当下以把握自然、工具理性为特征的现代性之缺乏,把与自然合二为一,重视群体自然的乡村生活方式和实行全面进展的制造性的现代生活方式更加和谐地融合在一起。城镇化过程中,要留意爱惜传统建筑文化的特色,要设法爱惜处于断根危境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挥农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可资利用的文化理念和精神能量的主动作用,让传统文化能够在新的环境里有继续生存的可能[1]。 二、快速城镇化背景下传统文化遗产爱惜面临的挑战 当今,中国农村正发生着深刻转变,乡村人们所处的和面对的是一个现代化滚滚浪潮的大社会,村民的价值观正发生前所未有的转变,精神生活也面临着转变,传统乡土的公共空间面临严峻挑战。随着城市化进程加速,工业化、商业化用地扩张,城中村演化快速,大量挤占了传统公共空间,乡村在农业生产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