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品流通效率评价指标构建及改善建议 内容摘要:本文通过对果品流通效率的分析和讨论,提出评价果品流通效率的假设干指标,建立了果品流通效率评价模型,以期对改善我国果品流通效率提供借鉴。 关键词:果品 流通效率 评价指标 评价模型 建议 由于果品存在着易腐烂变质、受温度变化影响大、地域性生产和异地运输等特点,加上我国果品产地分散,果品品种多、流通量大,以及流通过程中信息不畅、流通组织化程度低,流通技术低下、流通环节多,造成了果品从各产地到消费者手中的流通过程本钱高、流通时间长、流通损耗大等问题,致使果品流通效率问题突出。 目前国内关于流通效率评价指标体系的讨论主要观点有: 中国 社会 科学 院院交办课题“中国流通 现代 化评价指标体系讨论〞中,指出流通效率作为推断流通业竞争力强弱的核心指标,流通效率是一个综合指标,通过流通速度、库存率和社会物流总本钱占GDP 的比重三个指标表达;清华大学 经济 管 理学 院根底讨论基金设立的“中国商品流通现代化的评价指标体系讨论〞指出,商品流通效率表达在流通业总资产酬劳率、流通业总资产周转率、流通业固定资产周转率三个指标中;李志玲在“流通产业竞争力评价体系初探〞一文中认为对流通效率的衡量通过存货周转率、比较劳动生产率、供应链效率三个指标来表达。 结合上述观点以及我国果品流通的特点,本文尝试建立果品流通效率的评价指标及模型,提出提高我国果品流通效率的建议。 评价果品流通效率的分析 果品流通效率的提高受到流通本钱和流通时间的双重约束。 果品流通本钱包括分选、包装、贮藏、运输、装卸和搬运过程中因为设备和人力使用而发生的本钱, 以及在流通过程中的损耗两个局部。这两种本钱之间存在着一定此消彼长的关系。如为抑制水果采摘后的呼吸作用,降低流通损耗而采纳冷链物流,会因为在预冷设备、冷库加工周转设备、冷藏运输设备、销地冷藏设备等一系列低温保鲜设备的巨大投资,使其在降低水果损耗的同时却增加了设备的使用本钱。因此, 在水果流通过程中仅仅依靠“冷链〞并不一定能到达理想的降低本钱的效果。 流通本钱和流通时间之间关系密切,流通本钱增加很大一局部是由于流通中间环节过多导致的时间延长所造成的。这里,可以将水果的流通时间分为必要流通时间和可控流通时间两局部,必要流通时间是水果从产地到消费者手中流通所需的时间,这些时间消耗是实现水果价值所必需的,如必要的运输时间,为弥补水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