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教父观后感(2 篇)【第 1 篇】电影教父观后感 800 字 电影教父观后感 800 字 1 《教父》是美国作家马里奥·普佐 1969 年出版的有关家族黑帮史的经典之作。描述了在 1945 至 1955 年间,五大黑帮势力集团之一的意大利移民科利昂家族一家,在困境中生存、在逆境中挣扎、在顺境中力图重生,不惜用枪、用斧、用绞刑具、用攻心战,最终实现对整个美国地下势力集团体系独霸控制的完整家族史。这部长篇小说采纳自然主义的表现手法,不加任何空洞的伦理说教,时间跨度大,人物众多,着重刻画 20 多个栩栩如生的艺术形象,尤其对美国黑社会新老两代教父—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父子的个性心理肖像刻画,独具匠心,给人以极大的艺术享受,开创了家族黑帮具有史诗气魄作品的先河。此书一出版就轰动了整个美国,70 年代初被拍成电影,发行世界各国,引起了广泛的评论和赞扬仁。本文结合《教父》的具体内容,阐述马里奥·普佐是如何以宏大的叙事结构为艺术形式载体,以成长历程、人性剖析和人际交往等为主要线索,对维托·科利昂和迈克尔.科利昂新老两代教父在动机、理想、信念、能力、气质和性格以及自我意识等个性特征进行多侧面描述的,使之成为描写美国黑帮的经典之作。 一、通过成长经历刻画教父的个性心理特征 马里奥·普佐是一位严肃的现实主义作家,在社会调查学院接受的熏陶,使他的小说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在《教父》中,他通过叙述的写作手法,从人的社会化过程出发,以科利昂父子在家族兴起过程中的成长经历为主线,详细讲述出两代教父如何在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影响下,从一个普通人转化成为一个具有黑帮老大个性的历史渊源。 《教父》中的维托·科利昂的父亲是意大利西西里岛的农民,由于参加械斗而死于黑手党的枪口之下。年仅 12 岁的维托为报父仇,袭击了当地黑手党首领唐·乔奇,为躲避黑手党斩草除根的追杀,在母亲的掩护下,只身逃亡到正处于移民大潮中的美国,在穷人居住区“地域的厨房”的一家杂货店当小伙计,18 岁娶妻生子,在曼哈顿的一栋经济公寓里过着安分守己的生活。可是不久,他的自由便被黑社会所干预,穷人区的地头蛇抢走了他在杂货店的工作,并不断勒索“保护费”,迫使他奋起抵抗,干掉地头蛇,被朋友们公推为首领,穷人区的摊贩和商店纷纷向他交钱寻求保护,他的公司也很快成为全美进口意大利橄榄油销售额最大的公司。1920 年美国实行禁酒令,维托和不少当时居住在纽约的意大利移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