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_第1页
1/4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_第2页
2/4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_第3页
3/4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 一旦来到了陕北,必去了解那里的红色根源,看一方水土,知地方特色。假如说在延安,黄河上的壶口瀑布让人惊心动魄,那么,在瀑布西北不远处的南泥湾,就会让人豪情满怀,铭记心间。 晚春时节,离开壶口西行回延安途中,经富县向北一拐,直奔南泥湾而去,望着车窗外黄土高坡上的朵朵山花,同样让人心花怒放。听着人们熟悉而又亲切的“南泥湾”歌声,心中顿时生出“几回回梦里去延安,双手搂定南泥湾”。 大巴车已临近南泥湾,这时,天空飘来一片云朵,司机随口一说:“快要下雨了”。话刚落音,雨点就敲打着车窗,春雨贵如油啊,人们都知道,这个时节,陕北多晴少雨,在延安住了好几天,都是“晴呀么晴了天”,为何南泥湾多雨呢?原来是王震带领的三五九旅战士们,改变了这里的气候,使这里成了陕北的好江南,江南雨和南泥湾春雨连成了一片。 少人烟不怕,三五九旅来啦! 当年,红军战士们就是踏着毛主席的“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节拍和意念来的。 在那样的年代,面对无人烟的荒山老林,不要说没有住的地方,连吃的也很困难,更不要说生产工具了。战士们最初只好露宿野外,后来他们砍树枝搭窝棚,在山崖挖窑洞,才有了栖身之地。为解决吃的问题,战士们上山拾山货,摘野菜,找野果,拾野鸡蛋。还一边打猎,一边下河捕鱼;野猪,野羊及山野成片的野蒜、苦菜、野芹什么的,都成了战士们的食品。这些,刚才在南泥湾大生产展览室已展现了,其中,王震同志用过的皮包和桦树皮饭盒,让我想到大生产中一个令人难忘的故事,说是当时条件艰苦到连吃饭的碗和筷子都没有,有个战士拍拍单军帽上的尘土,翻过来装饭菜,用两手托着,没筷子就折根树枝当筷子用,战士们边吃边说:今日这个日子大家莫要忘了……。时至今日,我们没有忘,子子孙孙也不会忘,因为这是南泥湾精神啊。 艰难困苦难不倒一手拿枪一手拿镐的英雄战士们,他们在大生产运动中制造了许多奇迹,而王震旅长更是如此。为搞好大生产,他特意批准了 71 岁的老农民朱玉环参军,聘他为农业生产教官,让各部在生产上接受他的指导,并亲自签发一份证照,上面签着“南泥湾劳动英雄朱玉环,现年 71 岁,参加我军。兹委任为本旅农业生产教官,指导各部农业生产,他到各处巡视时,望各部官兵向他请教……”。这在我军参军史上是独一无二的。 假如说,三五九旅战士个个是英雄汉,那么,干部家属也不简单,展室中我特意留心有个 7 岁女童摇动纺...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胜似江南在陕北红色故事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