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 节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大的一个门,达到100多万种,占动物界的3/4左右,而且许多种类尚未被人们所记载。节肢动物分布最为广泛,在海洋、淡水、陆地、土壤、空中以及动、植物体内外,都有它们的踪迹,因此,它们与人类有着密切的关系……。 节肢动物与环节动物有许多相似的特征,如三胚层、体分节、头部发达、链式神经等,但节肢动物在此基础上又出现了异律分节、附肢分节(故名)和外骨骼等特征,是无脊椎动物中高度进化的类群。 第一节 节肢动物门的主要特征1.异律分节和附肢分节 异律分节 (heteronomous segmentation)身体部分形态与功能相似的体节常相互愈合,外表的分节现象消逝而形成了体区(部),同时各部分的机能发生分化。是节肢动物分类的重要依据:如:甲壳纲、肢口纲、蛛形纲分为头胸部和腹部原气管纲、多足纲分为头部和躯干部昆虫纲分为头、胸和腹部 如昆虫的头部司感觉和摄食,胸部为运动的中心,腹部的主要功能是生殖及代谢。附肢分节arthropodium(节肢)节肢动物的附肢及附肢各节之间出现膜质的关节,并由肌肉将相连各节的外骨骼连系起来。使动物的灵活性和运动范围得到了明显的提高。 原始的节肢动物为双肢型附肢(具有外肢节和内肢节),随着节肢动物的进化,高等种类附肢逐渐向单肢型(外肢节退化)演变。 甲壳纲的内肢节为:基、底、坐、长、腕、掌、指(或胫、跗、趾)共7节。 蛛形纲为:基、底、腿、膝、胫、跗、前跗。共7节。坐节消逝,加1膝节。 昆虫纲为:基、转、腿、胫、跗、前跗。共6节。坐节消逝。 2.具有几丁质外骨骼 节肢动物的体表被有厚而坚硬的体壁,由表皮(称为外骨骼)、上皮和基膜三部分组成,具有支持躯体、保护内脏、防止水分蒸发和参加运动的功能。 上表皮 蜡质,拒水性,防止水分渗入或蒸发。 外表皮 较薄,含蛋白质、几丁质、钙盐坚硬。 内表皮 较厚,含蛋白质、几丁质,柔软。 上 皮 外胚层的多角形细胞层,分泌外骨骼。 基 膜 由上皮向内分泌一层薄的基膜。 蜕皮(edysis):节肢动物身体长到一定限度后,在内分泌激素控制下内表皮溶解、外表皮脱出并重新形成新表皮的过程。 (两次蜕皮之间为幼虫的龄期,龄期等于蜕皮加一) 3.具有相互拮抗的横纹肌 没有皮肌囊结构,肌肉脱离表皮形成独立的肌肉束,其两端附着在外骨骼上。节肢动物的肌纤维为横纹肌,并且在肌肉之间有相互拮抗的作用。运动时能够灵活快速的弯曲或伸直,使身体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