询问类实习报告 询问类实习报告五篇 询问类实习报告 篇 1 我的实习从 5 月 21 日到 11 月 21 日,历时 6 个月。现将实习内容统计如下: 1.个别或婚姻家庭询问 20xx 人次: 其中青少年个案 15 例,最小的是 5 岁,幼儿园大班冲动行为问题,最大的是高三同学,学习压力问题。青少年问题主要集中在学习压力、厌学、焦虑和抑郁上,还有一例六班级儿童性困惑 婚姻询问 3 例其他成年人询问有,依靠型人格障碍 1 例,抑郁症 3 例,强迫症 1 例,惊恐发作 1 例还有因生活大事导致、躯体不适(如失眠)导致、认知歪曲,负性的成长阅历导致的心理问题 6 例。 最少的个案做一次,最多的做 24 次,目前还在连续。 2.团体询问 84 小时,完成实习内容的“父母这个职业—称职父母训练营”24 小时其他团体 60 小时,分别是“心理询问师个人成长小组 36 小时”、“无结构心理询问师成长团体 9 小时” (方案 36 小时,目前处在阶段中)、“心理询问师实操技能团体3 小时” (方案 50 小时,目前处在初期阶段)、“自我熟悉成长小组 12小时”为副领导者。 其他活动还有出席个案研讨会 7 次,出席专业研讨会 16 次累计25 小时。 3.督导 8 次,督导师是王丽文老师,有 3 次的人格障碍个案的督导,次抑郁症个案的督导,1 次儿童性心理个案的督导,1 次团体方案的督导,最终次是个案督导的总结反馈及对我询问技能的建议。 01 实习的意义与价值 这次实习对我来说很顺畅,我想是由于在自己的机构实习,个案和团体都是稳定的,所以实习要求的个案人次、团体小时数都很简单做到。 这让我想起了当年,心理询问师证考试过后,我找了本地的心理机构去实习,但却被种种的理由拒绝,最终在一家网络询问平台做实习询问师。他们也有定期的个案督导,但那个时候个案太少,加上网络询问的设置并不严谨,自己学的也不系统,基本上都是一次结案。 想一想,和现在的实习、督导根本没有可比性。后来,我不断摸索,去学习各种工作坊、各种询问技术,什么都学了一些,但用的时候也是磕磕绊绊。 经过了 1879 方案三年的学习,我才知道当时的基本功不扎实,连基础的倾听、共情、反应、概述都做不到位,询问设置也不清楚。 所以,当我知道 1879 方案中,不仅有全面系统的理论学问部分,也有实习和督导部分,我就马上报名参加了,这是吸引我的关键。 虽然没能到其他机构去学习一下,小有遗憾,但是 1879 方案扶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