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桌面
添加小米粒文库到电脑桌面
安装后可以在桌面快捷访问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_第1页
1/9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_第2页
2/9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_第3页
3/9
窗体顶端门静脉高压症-静脉曲张出血的介入治疗-TIPS 及相关技术参考指南 肝硬变所致的门静脉高压症合并食管-胃底静脉曲张是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危害群体健康、致死率较高、消耗社会资源的主要疾病之一。目前,治疗食管-胃底静脉曲张的主要手段有内科治疗、介入治疗和外科治疗[1,2]。 介入治疗门静脉高压症及其并发症-食管-胃静脉曲张的方法有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静脉支架分流术( 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 ,TIPSS)、经TIPSS 途径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经皮经肝穿刺门静脉途径做胃冠状静脉-胃短静脉栓塞术、经胃-肾自发分流道逆行闭塞胃底静脉曲张(balloon-occluded retrograde transvenous obliteration, BORTO)、脾动脉栓塞术、肝静脉-下腔静脉堵塞开通术等[3-6],从治疗原理方面可分:介入性分流术(如 TIPSS)、介入性断流术(如栓塞胃冠状静脉曲张)、分流+断流术、减少门静脉血流量(如腹腔-肠系膜动脉灌注加压素、脾动脉栓塞等)、开通肝静脉-门静脉堵塞等。以下介绍几种常用介入技术的适应证、禁忌证及临床应用评价。 一、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肝静脉支架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TIPSS 经颈静脉途径肝内门体分流术(Transjugular intrahepatic portosystemic stent shunt, TIPSS)是在经颈静脉途径肝活检、胆管造影及门脉造影基础上进展起来的介入治疗技术。美籍捷克斯洛伐克学者 Josef Rosch 最早提出这一技术的构思并于 1969 年报告了 TIPSS 的初步实验结果,但这一报告在当时未引起重视。1979 年 Gutierrez,Burgerner 进行了犬门脉高压模型的 TIPSS, 作者再次证明了穿刺技术的可行性,但未能解决如何维持肝静脉 -门静脉之间分流道通畅这一棘手问题。1982 年加拿大学者 Colapinto 等首次报告将 TIPSS 技术用于人类,作者用单纯球囊导管扩张法在肝静脉与门静脉之间建立分流,即刻降压效果满意,但分流道多数在短期内(24h-1 周)发生闭塞。真正使 TIPS 由梦想变为现实的是血管内支架的进展,继 Palmaz(1985)、Rosch(1987) 等证实内支架可以维持实验动物分流道开放之后, 1990 年德国学者 Richter 等报告了 TIPSS 的临床应用 9 病例, 在此之后, 美国、日本等陆续报道了临床应用成功的经验[3-5,7-9]。 经过近 20 余年的相关基础讨论、临床应用和技术改良,人们对 TIPS 的技术原理、缺陷和临床应...

1、当您付费下载文档后,您只拥有了使用权限,并不意味着购买了版权,文档只能用于自身使用,不得用于其他商业用途(如 [转卖]进行直接盈利或[编辑后售卖]进行间接盈利)。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
3、如文档内容存在违规,或者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等,请点击“违规举报”。

碎片内容

门静脉高压症介入治疗

确认删除?
VIP
微信客服
  • 扫码咨询
会员Q群
  • 会员专属群点击这里加入QQ群
客服邮箱
回到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