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惠王》教案 游金萍教学目标:1、了解孟子其人及其思想观点。2、体会《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中体现的儒家的“仁政"的观点。3、领悟孟子的语言风格和说理艺术。4、积累有关重点实词、虚词、文言句式。5、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教学重点:同于教学目标 3 和 5.教学难点:评价孟子的义利观及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教学方法:诵读、讨论.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2000 多年前,伟大的思想家、儒家重要代表人物孔子、孟子提出了“仁政”的观点,并在当时产生了积极的影响2000 年后的今日,这些先贤圣哲的思想不但在高考试卷上占了一席之地,更主要的是它对我们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今日,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孟子,重温经典,学习《孟子见梁惠王》一文,了解孟子的义利观以及它对现代社会的借鉴意义。请同学们翻开教材第 17 页.板书课题二、介绍教学目标。三、既是文化经典,我们既要了解它,读懂它,更要明白它的深邃的思想及其影响,所以,我拟采纳“知”“读”“悟”“评”这四个教学环节来完成本课教学。四、一知.文化经典来自先贤圣哲,我们在学习它之前首先要了解作者,既要知他的生平,又要知它的思想。(一)知生平。(二)知思想.四、刚才我们了解了孟子的生平及思想,明白了孟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政",那么是仁,实行仁会给统治者带来什么样的好处呢?接下来我们进入今日的第二个环节—-读.(一)读准字音叟( ) 庶( )人 万乘( )弑( )其君 不夺不餍( )(二)读懂文意重点字词 ① 亦将有以利吾国乎 亦:句首助词,无义.② 亦有仁义而已矣 亦:但,只。③上下交征利. 交争利:互相求取利益。④弑其君 弑:子杀父,臣杀君,曰弑.⑤苟为后义后先利 后,先:以…为后;以…为先。名词意动用法。⑥不夺不餍 餍:满足。成语和格言:不远千里 上下交征利文言句式:①何以利吾国?② 何以利吾家?③何以利吾身?“何以”介词宾语前置句。请一学生朗读,点评。 学生齐读,读出孟子的语言的滔滔气概。五、悟。 我们知道,战国时期,诸侯争霸,战争频仍,孟子要推行他的思想,就得不停地在各诸侯国之间奔走、游说。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内使统治者接受他的观点呢。那就必须站在对方的角度,与统治者讨论他感兴趣的话题,并且还得注意讲话的方式.提问:当时,统治者对什么最感兴趣?学生回答。(师)好,接下来我们进入第三个环节-—悟.(一)悟思想.问题 1:本文的中心话题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