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技术工作总结劳动技术的第一特性就是实践性强,没有实践或实践得不够,都不能体现劳动技术的最大特点。因此,在劳动技术的教学过程中,如何根据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点,组织好劳动技术的实践活动,是我在这学期讨论的一个重要课题之一。 一、组织学生进行劳动项目竞赛,激发学生劳动兴趣,培育积极的劳动情感小学生最初参加劳动实践时,劳动兴趣带有临时性,易受意外的偶然因素的影响。他们比较感兴趣的是整个劳动活动,并不是劳动的具体内容。因此在组织小学生进行劳动实践时,一定要具有集体活动的色彩,只有将不同的集体活动形式同具体的劳动内容很好的结合起来、才能稳定学生的劳动兴趣,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劳动自觉性。由于劳动条件和内容的不同,集体活动的形式也要有所不同. 二、 让学生在实践中进展 皮亚杰指出“儿童只有自发地、具体地参加各种实际活动,大胆形成自己的假设,并努力去证实才能获得真实的知识,才能进展思维.”劳动技术是以一门实践性、综合性很强的学科.只有让学生积极的投入实践劳动,才能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才能更好的培育学生的创新意识.劳动技术是一门思想性、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劳动技能的掌握、自理能力的提高、劳动习惯的养成都是在劳动实践中实现的。小学劳动技术在培育学生创新意识方面与其他各科相比,有着独特的途径——实践操作。劳动技术的实践操作既可以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丰富的课外活动,如:带领学生参观,组织学生课外实践,也可以开设兴趣小组等。不管是在课内,还是课外的实践操作,都要充分重视到学生的想象力、发散思维、合作意识、成功的快感,这些是培育创新意识最基本的要素。 (1) 在实践操作中丰富想象力。 想象是我们的大脑对已存储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形成新形象。亚力士多德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制造性活动的源泉。”要创新就必须会想象,因此,在劳动技术实践操作过程中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对劳动技术动手操作过程的兴趣,来调动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展开丰富的想象,是培育学生和进展学生创新意识的必要手段。 (2) 在实践操作中进展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就是在对问题的解答或者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不只限于只找到一种,或者多种多样的演绎和推导。在教学中设计开放性的问题,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通过尝试和探究,对原有的制作方法进行改革和创新,是进展学生发散思维的有效途径.课堂上的实践操作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