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年级:姓名:山西省新绛县第二中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入学考试试题时间 150 分钟 总分 150 分一、现代文阅读(36 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 3 小题,9 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毕 1-3 题。中华文化历来倡导“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意思是不一样原因友好融合才能产生、发展万物。如和六律才有悦耳动听的音乐,和五味才有香甜可口的佳肴;假如都是同一种音符便不成曲调,都是同一种味道饭菜就不好吃。把同样的东西简单加在一起,不是真正的发展,更不是创新。西周末年的太史伯阳父首先提出了“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这一重要思想。他的这一思想后来为西方学者所认同。意大利理论家恩贝托·埃科 1993 年访问中国,他在演讲时说:“理解他人并非意味着去证明他们和我们相似,而是要去理解并尊重他们与我们的不一样。”他强调他的北京之行,不是像马可·波罗那样,要在中国寻找西方的“独角兽”,而是要来理解中国的龙。这与中国老式文化所强调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恰好相通。文化互通共存已成为二十一世纪的主旋律。这首先是由于殖民体系的瓦解和经济全球化,造就了全新的国际社会环境,原殖民地国家获得独立地位后,面临着确认自己独立身份的任务,而本民族的独特文化正是确认身份的重要原因,经济全球化又大大增进了多种“统一中心论”的解体,世界各个角落都是联成整体的地球的一部分,而每一部分均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另一方面,20 世纪以来,人类正经历着认识论和措施论的重大转型,即从逻辑学范式过渡到现象学范式。逻辑学范式关注的是将详细内容抽空后概括成的简约的共同形式,某种形而上的绝对原则,现象学范式研究的对象则不是抽象形式,而首先是详细的本体,是一种不停因主体激情、欲望、意志的变动而变动的开放空间,过去,认知的开始是公式、定义、辨别和推论,然后将相对确定的客体定义、划分、归类到我们认识论的框架之中。现象学范式的思维方式强调主体和他者在认知过程中均有所变化并带来新的进展。这种研究措施应用到文化上,就是强调从他者视角观测,而他者首先是不一样于自我的、以差异为基础的对象。当然,文化上的差异共存并不是静态的、被动的、互不相干的。能使物“丰长”的“和”,首先是一种能产生新的理解和认识从而带来新发展的“生成性对语”。这种对话不是各说各话,也不是统一思想,它规定对话者各有其文化主体性。所谓文化主体性,就是文化自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