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新生儿 NICU 专科十大安全质量目标 一、提高医务人员对新生儿及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识别的准确性。1。1 科室有科生儿身份识别指引。 1。2 新生儿入院、出院盖左脚脚印,并经监护人同意后按左手拇指印确认。 1。3 复印父母或监护人身份证明,出院时凭有效身份证明办理新生儿出院. 1。4 新生儿实行双手佩戴腕带制制度,入院或在手腕带脱落时应双人查对后补戴,每班确认。 1。5 床头卡标明姓名、性别、年龄、ID 或住院号、床号、入院时间。 1。6 新生儿出院落实登记制度。 二、建立与完善新生儿保暖制度,防止新生儿发生低体温、烧伤、烫伤 ⒉1 建立与实施新生儿保暖制度。 ⒉2 根据新生儿的胎龄、体重、日龄、病情选择合适的保暖设施,提供适宜的环境温度,使中心体温恒定在 36。5-37。5℃之间. ⒉3 使用开放式红处线辐射抢救台时正确放臵温度探头(床温:感应面朝上,禁止物品遮盖;肤温:感应面紧贴皮肤),温箱出放入风机口禁止物品遮盖,防止过度加热发生烧伤。 ⒉4 温箱、抢救台内放臵温湿度计,加强巡视,至少每 2—4 小时记录箱/台温一次,及时处理故障,并定期检测。 ⒉5 早产儿使用“鸟巢”,头部戴帽子或给予覆盖物,身体覆盖塑料薄膜,减少辐射、对流散热。 ⒉6 与新生儿身体直接接触的物品预先放臵在箱温 37℃的温箱中预热,以减少传导散热. ⒉7 各项操作集中进行,确保在操作过程中新生儿处于温暖的环境. ⒉8 中心体温低于 36。4℃的新生儿暂缓洗澡,及时擦干新生儿身体,更换湿的衣物、尿片,减少蒸发散热。 ⒉9 严防烫伤:沐浴时室温 26—28℃,盆浴时先放冷水,后放热水,水温 40—43℃;奶液温度:38—40℃;热水温度:<50℃。 三、提高安全用氧意识,严格遵循〈<早产儿治疗用氧和视网膜病变防治指南>>,防治氧中毒。 3.1 严格掌握氧疗指征:临床上有呼吸紧迫的表现,在吸入空气时,动脉氧分压(PaO2)<50mmHg 或经皮氧饱和度(TcSO2) <85%者,应给予吸氧。治疗的目标是维持(PaSO2)50~80mmHg,或 TcSO2 90%~95%。 3。2 最好采纳有空气与氧气混合的气源。给氧浓度视病情需要而定,调整氧浓度应逐步进行以免波动过大。 3.3 连续吸入氧浓度(FiO2)60%者,不宜超过 24 小时,80%者,不宜超过 12 小时;纯氧不宜超过 4—6 小时,以免发生氧中毒。如患儿对氧浓度需求高,长时间吸氧仍无改善,应积极查找病因,重新调整治疗方案,给以相应治疗. 3.4 在氧疗过程中,密切监测 Fi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