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表面“起粉"的原因分析及控制措施根据水泥的水化程度与化学结合水含量的关系,测定样品中化学结合水与 CaO 的含量,对比单位 CaO 所带有的化学结合水的多少,即可比较相对水化程度的高低。表 1 中的烧失量(Loss)主要包括了原材料(未水化水泥)自身的烧失量及水泥水化后的化学结合水,设定原水泥的烧失量为 3。5%,则扣除酸不溶物后的计算结果如表 3所示。从化学结合水含量看,试样 A、B 的水化程度均高于试样C,其中试样 B 的水化程度最高,单位 CaO 带有的化学结合水高达0.73,是纯水泥路面下层混凝土试样 C 的 2.49 倍,比不“起粉”的纯水泥路面表层试样 A 高出 56。53%.这说明混凝土表层水泥颗粒的水化程度比混凝土内部的颗粒要大。本文认为这是在施工过程中混凝土泌水,造成表层水灰比过大,水泥水化较充分所致。虽然水泥具有较高的水化程度和较大的水化空间,但水化产物搭接松散,强度较低才是表面“起粉"的真正原因。 类似于路面起粉的现象还常见于大面积的楼板、停车场、薄壁混凝土等工程,对这类问题的多次现场分析及取样分析结果均表明,“起粉"的主要原因不是粉煤灰或其它混合材或掺合料的浮面,而是混凝土表层结构疏松、强度偏低。导致混凝土表层结构疏松、强度偏低的主要原因有二方面: (1)混凝土表层的水灰比(W/C)大于混凝土内部,表层水化产物之间搭接不致密,孔隙率大,结构松散,强度偏低; (2)混凝土养护不当,施工早期水分散失过快,形成大量的水孔,表层的水泥得不到足够的水分进行水化,因而表层混凝土的结构疏松,强度偏低。即表层混凝土的水灰比过大和养护不当造成表层过早地大量失水均有可能导致混凝土的“起粉”现象。检测混凝土表层中水泥的水化程度,可帮助判别“起粉”的原因。表层水泥水化程度较高的主要是由于泌水所致.表层水泥水化程度较低,则主要是施工养护不当所致.从多起案例分析来看,因泌水而导致混凝土表面起粉的情况居多数。 二、影响混凝土表层水灰比(W/C)的因素 混凝土是由颗粒大小不同,比重不同的多种固体和液体组成的复合材料,在水泥(或其他胶凝材料)的凝聚过程中,比重大的粒子要沉降,因而产生了固体粒子与水的分离,即新拌混凝土不可避开地会产生泌水现象,泌水越严重,表层混凝土的水灰比(W/C)越大.影响混凝土泌水的因素主要有混凝土的配合比、组成材料、施工与养护等几方面。 1、混凝土的配合比: 混凝土的水灰比越大,水泥凝聚硬化的时间越长,自由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