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式和方法的影响 摘要:电子政务即政府机构运用现代通信、网络及信息等技术,对政府工作流程及组织结构进行改革与创新,实现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改进服务水平的政务系统。电子政务是推行信息化的核心要素,因此,电子政务至今已成为政府提高行政效率,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必要方案。作为计算机和互联网技术应用的一个重要方面,电子政务已日益引起人们的重视,它有助于提高社会信息化程度,推动政务公开、增加透明度,实现政府工作的效率化和规范化,有利于服务型政府的打造,从政治、经济、文化的各个方面促进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电子政务对政府管理方式的转变主要有三点:组织架构从金字塔形像扁平式转变;从多站式服务到一站式服务的转变;从动辄开会到精简会议。在本文的最后,提出了当下电子政务和政府管理创新的一些对策,包括提高意识、培训人员、建立统一标准、配合国家的政治制度改革等。一、第一章 电子政务与政府管理兴起的背景.(一)理论背景公共行政理论中的公共管理理论,与电子政务的产生联系极为密切,可以说,新公共理论推动了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20 世纪 60-70 年代,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兴起,对电子政务的产生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新公共管理理论,包含政府再造和管理效益这两个极为重要的理论。第一,政府再造。20 世纪 60 年代,新公共管理范式的兴起。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核心思想,即发展电子政务的公共行政理论背景,就是按照企业管理的原则、技术进行政府再造,建立企业化的、无缝隙的政府。新公共管理理论主张将政府企业化,即运用企业管理的方法、方式,对政府进行流程再造,建立小而美、小且能的无缝隙政府。政府再造和无缝隙政府理论主张,电子政务是推行政府再造和构建无缝隙政府的重要手段。具体要求是:确立民主化、参与化、人性化等政府再造的价值原则;确立扁平化、弹性化、全球化的政府组织再造目标;确立一体化、互动化、全天候的政府职能再造目标。第二,管理效益。新公共管理理论认为,政府应重视管理活动的产出、绩效,而不是管理中严格的程序、规章、制度等。政府应关注的是公共部门直接提供的、公共的服务水平、质量和效率,应该低成本地对社会情况的变化、不同群体(特别是弱势群体)的利益需求,作出快速、有效、及时的回应。从长远来看,电子政务的推行能够带来极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电子政务带来的经济效益主要是:推行电子政务,对政府行政效率的提高、政府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