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绪论1.1 研究背景及意义1.1.1 研究背景我国于 2001 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并于同年 6 月正式实行。当前我国实现教育目的最主要的场所是学校,而在学校中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基本组织单位就是班级。因此要想更好地完成学校的教育教学目标以及任务,须保证班级各项工作顺利开展与进行。当前有愈来愈多的专家学者开始关注与重视“小学班级管理”问题,这在拓宽该领域研究视野的同时,也为今后对此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坚实的基础。相关班级管理工作在对学生成绩产生影响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学生人格及性格。并且低年级阶段正是学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及行为习惯的关键阶段,因此要对班级管理问题加以更多关注。1.1.2 研究意义理论意义:我国于 2001 年颁布《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文件并于同年 6 月正式实行。《纲要》的目的是使素质教育得到全面推进,学生得以全面发展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学生,以适应 21 世纪的需要。我国在本世纪初就开始重视知识密集型产业的发展,社会各方面发展急需多样性人才,并且这也是我国全面进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需求。班主任在对班级进行管理时,需要以科学、有效、合理的教育观念及方法公正地对待学生,推动我国教育工作取得长足进步。然而大多数学者在班级管理这一领域的重点是高年级学段,作为幼小衔接的关键时刻的低年级班级管理受到的关注较为稀少,本文的研究对于揭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存在的问题以及提出对策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实践意义:对于消除小学低年级学生的恐惧和害怕,使学生在学习和人际交往中形成积极向上的人格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以及成为学习的主人、促进学生的成长有一定的实践意义。在实现教师的科学目标,使小学低年级的教学质量得以提升,建设和谐有序的班级秩序也有一定的实践意义。1.2 概念界定及理论基础1.2.1 概念界定本文中涉及到的概念主要有: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两个。小学低年级:在《2019 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把阅读教学按两年一个阶段,分为 3 个具体阶段,并且对每一个阶段都提出了明确而具体的目标。三个阶段按如下划分:小学1~2年级为第一学段、小学3~4年级为第二学段、小学5~6年级为第三学段。本文在上述《2019 年最新修订版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基础上,把小学 1~3 年级定义为“小学低年级”。班级管理:教师采取相关措施手段,组织班级內学生一起对班级资源进行计划、协调...